梦在草场之外

刘法营

2020年07月03日08:45  来源:青海日报
 

6月15日的阴雨午后,去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采访这里的住户尕贝。小区位于城市的边缘,周边浓密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把陶尔根家园这个在蒙古族语言中意为“丝绸缠绕的地方”围裹其中,让小区虽身在市区却有几分幽静。穿过楼群间的民族风情壁雕、健身场地和常年搭起的演艺台,在楼群里有点不起眼的尕贝家的小店已在跟前。

运货的“小双排”停在店门前,尕贝张罗着正在往店里搬运货物。与五年前初次见到尕贝时相比,55岁的尕贝头发略显稀少了,体态也有点“发福”,就连他脸上的皮肤也由起初给人的糙感变得有些“细法”了。这个曾经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牧民,在融入身边的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德令哈市尕海镇努尔村的草场上,在生态搬迁中举家搬到了现住的小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而是如尕贝常常用指头点着自己扣着鸭舌帽的脑袋所言——“脑脑里的东西翻了个滚儿”。

无疑,产生点点滴滴的变化,与尕贝一家人日子的变迁息息相关。

“以前我们一家4口人的日子,全靠在30多公顷的草场上。三间平房居住,两间灶房做吃喝。屋头的西首起初是羊圈,后来在上面贴补着盖起了畜棚。母羊产仔时,我成夜就守在畜圈和畜棚里,因为牧民的家当就是牲畜,指望也是牲畜,围着牲畜下的苦没法算。”靠放牧撑起一家人生活的尕贝,那双手在刚出草场时,已在几十年的日子里磨得像锉刀一样麻麻拉拉。“家里几辈人都是在草场上过日子,原想着一家人也就这样过下去,不曾想在生态搬迁中一家人因搬到市里的小区,日子从此拐了个弯。”尕贝平静的口气中透着知足。

2016年,尕贝一家搬进了陶尔根家园的新家,楼前楼后的左邻右舍也陆续从德令哈市6个乡镇的各村庄搬到了陶尔根家园。从起初的200余户,入夜小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窗户里亮着灯,随后到搬进800余户后,各家的灯光让小区一片通明。尕贝起初觉得舒坦,日子一长便觉得闲的有点慌,闲得心里不踏实。尕贝的脑子开始转动起来,就利用小区的免费车库开起了“布乐格”小卖店,店不大,却是尕贝在走出草场后,面对陌生城市迈开的第一步,也是尕贝在离开草场后,在城市小区里开出的又一片没有风吹日晒的“草场”。

光顾小店的多是小区的住户,好些还是原来努尔村的乡亲,所以拉下了较为稳定的主顾。店里生意主要是尕贝的妻子阿来腾才其格打理,她在刚搬到这里时只会说蒙古族语言,开始做生意时,碰到说汉语的邻居们来店里,常常是连说带比划,也常常是尕贝在旁边“翻译”清楚。起初,小店的货架上摆放的物品,多是能吃苦又能干的阿来腾才其格起早贪黑加工的炒面、炸出的油饼和馓子之类,因其善于经营,小店的货架日显丰富,生意也慢慢见好,并随着日子的推移,阿来腾才其格也早已像尕贝一样蒙语汉语并用,在生意和日常中应付自如。

“我以前主要仗着自己有把子力气,揽下了放牛挡羊和家里所有的出力活儿,家里的日子都是媳妇算计着过。”尕贝说,那时候一对儿女正是花钱的时候,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临到从草场上的家里往市里小区的新家搬迁时,阿来腾才其格对家里使用多年的家什,掂起这拿起那都是满心的舍不得,不断往尕贝的“皮卡”车里堆。这引来了尕贝满心的不快,想着新家里“公家”啥都置办全乎了,再把这些东西一股脑搬过去,那不是累赘吗?可是架不住妻子的倔强,还是把那些零零碎碎搬到了新家,以致妻子后来也感到那些陈旧货件放在新家显得别扭,又让尕贝一趟趟搬到小库房里,哭笑不得的尕贝一边干活一边嘟囔:“这不是闲得慌吗?”

依然整天忙里忙外的尕贝,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与城市的心理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了自己融入城市的自信。

在草场上滚打了半辈子,勤快惯了的尕贝,没有因住进设施齐全的楼房、楼下又有妻子经营着小卖店而坐享现成,而是变得更加忙碌。尕贝一边隔三差五地开着车到几十公里外自己还存留着的草场上,带些吃用看望在这里放牧牛羊的儿子。比起以前家里草场多、牛羊多时,全家在收入上有所减少,可是又让生态奖补政策补上了这一块儿,总的算下来家里的收入进项,还因搬到新家后多了增收的门路。最主要的是居家过日子更加安稳了,不再像以前人跟着成群的牛羊,在“冬窝子”和“夏窝子”之间来回的辗转。

随着尕贝和妻子越来越习惯于以前几乎不敢想的“城里人的日子”,原来从草场带出来的“皮卡”车“退役”了,尕贝用家里的积蓄买了一辆越野吉普替代了它,实现了“鸟枪换炮”,往返草场上的老家和现在的新家更加方便。后来,尕贝又买了一辆时兴的“尕轿车”,时常带着妻子穿行在德令哈市的街头市尾。闲下来的时候,尕贝常常为“赶上了好时候”,再加上自己的付出,让家里人过上了称心如意的日子,私下里小有得意。

6月16日一早,得知尕贝和妻子去草场上的老村看望生病的亲戚,记者也冒雨去了尕贝几十公里外的老家。三间房子外观不起眼,内里却装饰一新。院内的蒙古包内暖意融融,弥漫着奶香。家里接通了屋后不远的光伏电源,用电和提水全都有了着落,老家的面貌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离开了草场,尕贝领着家人离开了几代人不曾改变的生活轨道。他指着 “全家福”照片给记者看,女儿女婿都已成为县乡的“公家人”,他思谋着将来也让儿子到市里去过日子。有时想到老家住几天,也只是“故地重游”,毕竟那里有他几十年的念想……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