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落子”只为清清河水

陈俊

2020年07月02日09:37  来源:青海日报
 

通讯员 蔡有成 摄

  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河生态文章,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清水满河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互助这个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绿化发展不仅仅只是口号,更是在沿湟水河支流的沙塘川河边,以布局2家污水“过滤器”的实际行动、“落子”一个天然“净水机”的务实举措做支撑,在七彩大地上写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生动实践。

  沿河布局“过滤器”

  初夏时节,早上八时,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污水处理厂技术员李莹林和同事们一起步入绿荫环绕的工作岗位,开启了一天的“甜蜜事业”。

  李莹林来到污水处理的“首道程序地”——配水井处,熟练地打开电钮开关,顿时污水从配水井提取到泵房,再流进沉砂池,在运转过程中,砂子和细水的杂物被自动过滤掉,将被集中外运填埋。这只是一级处理工序,在二级处理处的改良型氧化沟处,李莹林和同事一边细心观察设备运转和菌群成长情况,一边详细做着各项数据记录。在三级处理处的接触池,当她加完次氧酸钠后,来到已是清水外排的水渠边,再次提取水样,仔细观察水质是否达到排放标准。

  “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工作很多遍,虽然繁琐了一些,但想到沙塘川河清澈水流的样子,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功劳,我和同事们都感觉很甜蜜,我们处理过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李莹林说,在排水口设有第三方水质监测机构及自动检测设备,与国家和青海省水质自动监控平台联网,适时提取数据,全天候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一旦排水不达标,国家及青海省上平台就会发出警报。监督、监测对我们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我们更是以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在付出、在辛劳,不敢稍有懈怠,只能全力以赴。

  互助县第一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南沙塘川河河东,占地2.23公顷,设计处理量为10000立方米/日,采用改良曝气氧化沟工艺,出水执行BG18918-2002一级A类标准。随着湟水河流域治理,沙塘川河威远镇至三其桥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需要降低污水污染程度,改善湟水河流域水质,第一污水处理厂自运行以来均达标排放。生态环保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上,互助县进一步改造内容更换曝气器、投加工程菌剂、加装填料、多点进水、池上加保温棚及增加投药装置,目前出水执行国家Ⅳ类水质标准,地表水准四类标准。

  2010年以前,互助县威远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医院污水等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塘川河中。由于县城排水管网设施的不足及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严重影响沙塘川河流水质,对该流域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约互助县经济发展。因此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保护城市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实施互助县污水处理工程,保护沿河流域城市环境不受污染,保护沿河人民的身体健康,将有利于城市景观、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开展,为此,互助县于2010年修建了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000吨/天。

  2017年,随着互助县城人口增多、城区范围扩大,污水处理量随之增多,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全县污水处理,因此开始修建第二污水处理厂,这家污水处理厂就在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游七八公里处,处理能力30000吨/天。

  随着近年来农村污水管网纳入、水量增多、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互助将会修建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

  落子新式“净水机”

  在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游一公里左右处,是互助县刚刚新建成的大通苑人工湿地公园,20公顷的土地被改造成一块块四四方方的田地,里面密密麻麻遍植着近一米深的芦苇,芦苇根部下是细小的砂石。

  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夹杂着阵阵花香的微风轻拂草浪,与仿古式的建筑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田园风景画。随着人走近,几只野鸡扑楞楞从青草丛中飞出,尖叫着飞向远方。李莹林笑着解释说,现在清澈河水映照蓝天白云,成群野鸭在河中嬉戏,这就是生态环境变好最好的明证。

  经过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达标水没有直接排进河道里,而是通过地下管廊引流至这里,通过泵房提取进这个天然“净水机”里,采取回归自然的办法,对达标水进行再次沉淀处理,水质肯定更清澈更达标。

  这家新建成的温地公园隐藏诸多功能和作用:首先它是新的城市之肺,是人造“氧吧”,已成为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游的天然“净水机”,可以更加有效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其次是对干旱少雨的互助来说,可以调节区域和局部小气候,增加空气湿润度、提升城市美誉度,增加群众的幸福度。第三点就是与生态海东、绿色互助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政策相吻合,绿化空白土地和空间的同时,解决了绿化缺水这一瓶颈问题。最后,让互助及周边群众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朝阳里、夕阳下,你可以尽情在绿野间漫步、舒展歌喉纵情高歌、欣赏各类水鸟的可爱、倾听河水的叮咚和喧哗。与此同时,游客的消费更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互助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费云章介绍,通过人工湿地技术的实施,生态化深度净化处理污水10000立方少/天,将进一步有效削减互助县沙滩川河入河污染物,改善沙滩川河入湟口水质,同时提供对应量的再生利用水源。同时,修建人工湿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是深入贯彻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批准互助县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工作要求,而且也是保障互助县城向宜居宜业绿色生态新区转变的客观需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保“组合拳”

  沙塘川河流域面积275公里,流经南门峡镇、林川乡、台子乡、东和乡、威远镇、东沟乡和塘川镇,滋养并哺育了这方百姓,是互助的“母亲河”。

  为加强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近年来,互助县按照“水十条”政策和“碧水保卫战”部署,结合“河湖长制”,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月调度制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地表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实施了总投资9500万元塘川河支流(互助段)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2652万元的大通苑人工湿地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大通河断面水质达到II类标准,哈拉直沟河和红崖子沟河入湟口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塘川河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V类标准,达标率均为100%,南门峡水源地地表水和西坡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限值。

  为着力提升七彩互助高颜值,统筹念好“水”字经,互助县还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上下功夫,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自2009年起累积投资1.4124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全县19个乡镇294村配备各类环保设施24861台(套),修建农村公厕167座,垃圾中转站16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对互助县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不断加大生态村镇创建力度,动员各乡镇积极申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几年来,共创建了2个绿色学校,3个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在此基础上,2020年又申报了2个生态乡镇,75个生态村,为建设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