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暖湿化明显 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 人民网西宁11月12日电 (杨玥)本网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气象局获悉,近61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持续变暖,降水量增多;平均最大积雪深度阶段性变化明显,年最大冻土深度迅速减小,气候生产潜力和植被覆盖度增加,沼泽湿地碳储量增多,河流流量总体增加,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 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暖湿化明显,三江源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降水量总体增多。…
尖扎县解救放飞8只“三有”保护动物石鸡 近日,尖扎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在巡查中发现,智合滩移民社区一男子在家中非法养殖野生动物。经调查,该男子在未取得养殖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家中非法养殖“三有”保护动物石鸡8只。…
玉树:黑颈鹤迁徙之旅“如约而至” 11月10日,记者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获悉,日前,保护区内黑颈鹤开始集群陆续迁往越冬地。据介绍,保护区内黑颈鹤于每年10月初开始集群,10月中旬黑颈鹤陆续离开,一直持续至12月初越冬迁徙结束。…
青海力争到2025年建立100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 原标题: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初具规模 力争到2025年建立100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 以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为主要受众,积极开展系列化、专业化、大众化、多元化的自然教育活动,探索建立符合各个区域自然保护地管理和社会实际的自然教育模式,建立健全自然教育专家团队和志愿者队伍,研发优质教材,配备必要软硬件设施,力争到2025年,在青海全省自然保护地现有宣教基地的基础上,建立100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建成青海省全民自然教育基地网络。到2030年,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青海省自然教育体系,将自然教育培养成青海省重点生态文化品牌,促进自然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林草局紧紧把握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契机,不断强化自然教育工作,通过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了自然教育探索实践,目前,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已初具规模。…
西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湟水河(西宁段)重点监测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日前,记者从西宁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西宁市将进一步统筹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到2025年实现上述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宁市将实施大气污染清单式、精细化防控治理,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强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推进清洁生产、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大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野生动物齐聚三江源国家公园 人民网西宁11月8日电 (杨玥)立冬已过,江源大地初现冬景。近日,来自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生态管护员江文江措在外出巡护时,抓拍到白唇鹿、高山兀鹫等珍稀野生动物。…
青海省林草局落实今冬明春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当前,全省已进入森林草原防火和安全生产高风险期,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落实“五查五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抓好今冬明春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生产等工作,持续营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为防范和遏制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和林草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青海省林草系统全面压实主体责任,紧盯区域监管、视频监控、人员巡护盲区,利用“人防+物防+技防”提升防控能力;加强多部门联动协同,严格落实“两书一函”制,及时下达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及时补齐漏洞;聚焦防火装备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路网密度低、缺少防火阻隔网和火情瞭望监测覆盖度低等短板,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金、专项立项等方式提升改进;以《青海省林草长制工作考核办法》《青海省林地管护单位综合绩效考核办法》和《青海省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为标准,从严考核,层层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林草部门监管责任、涉林企业主体责任和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管理责任。…
青海: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成效亮点突出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自2019年全省创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青海省政府高位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实现三个“第一”突破,初步探寻出以系统性思维谋划城镇高质量发展,以城镇体检评估为指向,以高质量规划为引领,以高标准设计为蓝图,以高水平建设为基础,以智能管理为手段,以城市更新为路径的城镇高质量发展路径,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硕果累累,成效亮点突出。 三年来,试点地区率先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建立法治体系、问题导向机制、目标导向机制、高标准建设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青海全省实施5.1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镇棚户区2654套,全省近15万名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市民生活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