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成績、展形象、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支部
抱團發展讓村集體經濟行穩致遠
汽車還未開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張家溝村,悠揚的二胡聲和著婉轉的歌聲已經傳進耳畔。
“九年教育國家管,書本學費全免完,娃娃們上學了不困難,送進學校不用管……”張家溝村老年曲藝隊隊員李樹蘭唱完一曲,講起了老年曲藝隊組建的初衷:“我們用賢孝曲藝的形式,就是為了用本地中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唱進’大家的心裡。”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鄧家、童家、張家溝村聯合黨支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行“五共五比”工作法,在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風文明、基層治理中既合作共建,又比學趕超,形成了在通力協作中共贏,在良性競爭中進步的良好局面。
5月19日,張家溝村老年曲藝隊正在排練。人民網 劉沛然攝
2023年4月,農業農村部公布首批20個全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海南州貴德縣河陰鎮鄧家、童家、張家溝村抱團發展名列其中,這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選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鄧家、童家、張家溝三村黨支部在貴德縣河陰鎮黨委的指導下,跳出行政村各自為戰、分散發展的傳統思維,不斷嘗試探索“黨建引領、村村抱團、聯合發展”的發展路徑,成立聯合黨總支部。
“這是貴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村,美在人、美在環境,更美在產業。”張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軍說道。
5月15日,張家溝村新建的農畜產品加工廠剛剛封頂,劉軍算了筆賬,“農畜產品加工預計一年下來能有二、三十萬的收入,還能帶動約五十人就業,加上在西寧、貴德縣城的商鋪和農家院,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如今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的現實,正是起源於三個村抱團發展。為什麼要抱團?
2019年以前,由於產業薄弱、村“兩委”凝聚能力弱,鄧家村村民人心渙散、矛盾頻發。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鄧家村的村干部們將目光移向了隔壁的童家村——那時童家村開始試種飼用玉米,收入不錯。
“我們也有自己的合作社,為什麼不像童家村一樣,把我們的合作社發展起來?”鄧家村黨支部書記馬德才下定決心向童家村“取經”,卻沒想到童家村也有“共享”合作社的想法。
5月19日,鄧家、童家、張家溝村合作耕種。人民網 劉沛然攝
“我們有機械,童家村有經驗,張家溝村有人手,干脆一起抱團!”馬德才回憶起那時的想法,嘴角微微上揚。
2019年底,以鄧家村神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輻射帶動童家、張家溝村共同發展青貯玉米、荷蘭豆種植。
“我們抱團發展的好處還實現了三個共享。”馬德才說,機械共享、勞動力共享、信息共享也讓三個村的收入“節節高”。截至2022年底,三村有效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300余名,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童家、鄧家、張家溝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達到48.2萬元、46萬元、12.6萬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林蔭下有一位社區居民喜愛的“楊阿姨”
- 5月17日,當62歲的林繼唱住進養老院,拿到養老院發放的日用品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留下了眼淚。“我沒有子女,老伴也去世了,沒想到‘楊阿姨’能把我送過來,讓我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 林繼唱口中的“楊阿姨”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林蔭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原。…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