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靠技能吃上致富飯,心裡踏實”
原標題:落實落細 暢通就業之路(體驗·新時代·追夢人)
糜蕊(左)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學習產品質量數據收集工作。
姚雪青攝
張春霞在縫制針織衫片。
李 梅攝
劉廣順正在進行叉車作業。
賈豐豐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據測算,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達1662萬人,規模創近年新高,促進就業任務更加繁重。當前穩就業面臨哪些困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各地各部門有哪些幫扶實招?本期“體驗”欄目聚焦3位就業者,一起傾聽他們的就業故事。
——編 者
南京中醫藥大學應屆畢業生糜蕊——
“見習崗位給了我機會”
本報記者 姚雪青
打開電腦、翻開筆記、找出資料……上午8點半,23歲的糜蕊早早來到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質量保証部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她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的應屆畢業生,正在這家公司見習。這個星期,她領到了一項新任務:協助收集一種注射劑產品年度質量回顧涉及的信息和數據。
“產品質量回顧分析,不僅是我們部門的基本任務,也是作為新人了解企業產品的重要環節。”糜蕊的帶教老師、同事端芳,耐心講解報告的基本要素以及數據收集的注意事項:數據來源於哪些部門,需要收集哪些類型的數據,對接人是誰等。
糜蕊聽得仔細,一邊刷刷地在本子上做記錄,一邊不斷提出各種問題。上午時間很快過去。吃完午飯,糜蕊又在端芳的建議下,從部門資料室借來產品工藝規程、產品質量標准和質量回顧文件,利用休息時間慢慢“啃”。“我很珍惜這個見習機會,更要努力學習。”
今年大四的糜蕊,一直准備考研,因此錯過了去年的秋招。考研成績並不理想,於是,春節后,糜蕊加入找工作的隊伍。線上線下投了一圈簡歷,都沒有消息,糜蕊有些灰心。“我找工作有點晚了,不少崗位已經招滿。另一方面我是民辦本科,學校和學歷都沒有競爭力。”
“你可以試試‘江蘇智慧人社’APP,上面還有不少見習崗位。”這時,同學推薦了見習崗位的信息。原來,南京市人社局曾來學校宣講過“見習崗位”:畢業前6個月、畢業后2年內、16到24周歲的失業登記青年,都可以申請3個月的見習,見習期內有生活補貼,不僅增加了留用就業的可能性,這段經歷還能為以后找工作加分。
糜蕊馬上下載了APP,看到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的奧賽康藥業正在招聘見習生,便上傳簡歷、填寫資料,2月14日正式提交了申請。沒想到,當天就收到了面試通知,第二天就進行了線上面試。
“你是管理類專業,但見習生都要從生產一線車間干起,會比較辛苦,你是否願意呢?”主面試官是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振波,他告訴糜蕊,今年公司在正常招聘15人的基礎上,又拿出5個見習崗位,給就業困難的應屆畢業生提供機會。政府為見習崗位提供每人每月1824元的生活補貼,公司補足到每人每月2500元並提供食宿。
糜蕊看過這家藥企的招聘啟事:要二本以上學歷或有工作經驗。她心裡很清楚,要是走正常招聘流程,自己連簡歷關都通不過。如果能抓住這個見習崗位,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2月20日,糜蕊開始了在這家藥企的見習生活。從生產車間干起,協助崗位人員將藥品搬運到自動燈檢機的進瓶轉盤上、對自動燈檢后的藥品進行裝箱、協助清場……因為表現優異,又被調到質量保証部見習。
“對應屆畢業生來說,見習崗位提升了就業能力,增進了對企業和崗位的了解。對用人單位來說,既有帶教補貼,也有留用獎勵,鼓勵企業把見習生轉變成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南京市人社局職業技術培訓指導中心副主任朱潔介紹,江蘇省將開發10萬個見習崗位列為今年的民生實事,截至目前,南京已開發9000余個見習崗位,全年將預計開發超過2萬個見習崗位,目前見習留用率達到60%。
河南信陽息縣居民張春霞——
“‘巧媳婦’助咱家門口就業”
本報記者 朱佩嫻
“人到中年回老家,還能找到這麼合適的工作,真是好。”4月7日,在河南信陽息縣天創服飾有限公司,46歲的張春霞坐在流水生產線旁,有條不紊地縫制衣服:一件針織衫片在她的手下,一圈圈不斷穿眼、刮邊、拼接,一件成品新衣逐漸成型。
張春霞是息縣人,20歲就外出打工,一直在電子器械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隨著家中老人年歲增大,張春霞決定返鄉。但是,回來后干點兒啥?張春霞犯了愁。“家裡有兩個老人要照顧,還有兩個孩子在上學,隻靠丈夫一人打工肯定不行。但我一沒學歷,二沒技能,連年齡優勢都沒有,能找啥工作?”
偶然間,張春霞看到一則新聞:縣政府聯合服裝企業開辦“巧媳婦”毛衫技師培訓班,培訓合格后,就可以在縣裡開發區的服裝企業工作。“縫盤工是目前毛紡行業裡不能用機器取代的一個關鍵工種,必須由工人親手把機織出來的毛紡織品的不同部分縫制成一件完整的成衣。這既考驗毛衫技師的操作技藝,也磨煉他們的耐心、毅力。”企業負責人說。
張春霞迎難而上:“在外打拼多年,耐心和毅力肯定有,現在就缺技術。”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她順利通過考核,進廠上班。天天坐在機器前,工作有點枯燥,張春霞總是以積極的心態調整自己。從最初笨拙的數眼、穿眼到熟練地完成拼接、上袖、合身,不斷打磨自己的縫盤技藝,做到精益求精。“看著一片片針織衫片,通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毛衫,心裡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張春霞爽朗地笑著。
如今,張春霞已是熟練工,每月工資有五六千元。她不僅掌握了嫻熟的技藝,還願意傾囊相授,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教給縣裡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廠裡學門手藝,自力更生,再合適不過了。”她說。
和張春霞一樣,在息縣服裝企業打工的“巧媳婦”越來越多。近兩年來,息縣立足實際,在就業群體和企業之間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進“巧媳婦”創業就業基地建設,發展服裝產業“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示范基地,組織“巧媳婦”毛衫技師、高級技師培訓,積極探索出一條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轉行就業,務工增收和照料家務“兩不誤、兩促進”之路。目前,已成功創建各類“巧媳婦+”產業扶貧基地18個,帶動就業1000多人。
今年開春以來,公司訂單特別多,張春霞也跟著忙個不停,時不時需要加班。但每到周末,她都要去公婆家裡幫襯,“不去不放心,有時候晚上不加班,也要過去看看。”張春霞說。今年初,任勞任怨、責任感強的張春霞還被縣裡表彰為“出彩巧媳婦”。
青海西寧湟中區土門關鄉秋子溝村農民劉廣順——
“靠技能吃上致富飯,心裡踏實”
本報記者 賈豐豐
“隆隆”機器轟鳴,青海西寧南川工業園區一片繁忙景象。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叉車工劉廣順雙手緊握操作杆,神情專注,車輛平穩地來回穿梭,一箱箱鋰電池成品從生產線轉移到倉庫,准備發往全國各地。
“這份新活計真不孬!”受益於湟中區組織的叉車駕駛技能培訓,家住土門關鄉秋子溝村的脫貧勞動力劉廣順今年找到了新工作。上班短短兩個月,劉廣順對叉車的各項操作環節爛熟於心,但額頭細微的汗珠,又顯現出他的細心。“熟練歸熟練,駕駛叉車是個精細活,就拿貨叉的間距來說,要根據貨物的重量、體積隨時調整,一點馬虎不得。”劉廣順仔細介紹。一旁的工友打趣道,“劉師傅開起車來,連表情都在用力!”
用力是因為珍惜。幾年前,劉廣順全家還住在村背后的半山腰上,是村裡的貧困戶。“脫貧后,還得奔著更好的日子去。父母年紀都大了,妻子還要照顧兩個孩子,我外出務工,既沒啥技能,也放心不下家裡,多虧了區裡組織的培訓班。”劉廣順說。
老百姓的需求在哪兒,政府的服務就延伸到哪兒。湟中區通過分析企業用工種類和數量需求,找准勞動力培訓的重點,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結合起來,注重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根據勞動力培訓需求和市場需求,湟中區確定了培訓內容,加強同培訓機構溝通協作,採取“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模式。“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展了家政服務、叉車、電焊工等職業技能培訓950人次,覆蓋全區16個鄉鎮(街道)、380個行政村。”湟中區鄉村振興局教育就業辦公室主任王曉龍告訴記者,培訓結束后,湟中區還通過村民微信群、公眾號、直播帶崗等方式收集發布崗位信息,不定期舉辦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為企業和城鄉勞動力搭建供需平台,促使城鄉勞動力在參加技能培訓后盡快實現就業。據介紹,參加技能培訓后的城鄉勞動力就業率均達到了60%以上。
劉廣順就是這樣找到了新工作。一個多月的培訓,讓他摸清了叉車操作的門路。今年剛開春,一則南川工業園區部分企業招聘叉車師傅的信息吸引了劉廣順的注意。填報信息、面試、上車操作……劉廣順成功應聘成為叉車工。“食宿全包,‘五險一金’,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基本上都能攢下來。”搓搓手,劉廣順的臉上露出朴實的笑容,“最主要的是,靠技能吃上致富飯,心裡踏實!”
就業連著民生,承載著鄉親們的致富夢想。截至目前,湟中區已形成了區有就業服務大廳,鄉鎮(街道)、社區有就業服務窗口,村有就業服務聯絡員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體系。“通過發揮村就業聯絡員作用,我們將就業服務工作拓展到村一級,重點針對脫貧勞動力做到每月至少1次的崗位信息推送,每季度的后續跟蹤回訪,實現穩就業促增收的目的,確保群眾及時享受到就業優惠政策。” 王曉龍介紹,湟中區今年已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萬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5643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2022年完成國土綠化525.5萬畝
- 人民網西寧4月24日電 (劉沛然)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於4月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22年全省國土綠化工作情況。據通報,青海省全年完成國土綠化525.5萬畝,完成目標任務的118%﹔完成防沙治沙127.46萬畝,完成目標任務的120%。…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