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援青路 情滿柴達木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蜚聲中外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花土溝油田﹔這裡還有中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昆侖山下,一批批浙江援青項目落地,一次次結對幫扶,為海西州各項事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見証了浙青兩省的友誼,留下了一批“帶不走的財富”。
2023年1月10日,海西州借浙江農產品博覽會舉辦之機,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青海•海西第二屆“神奇柴達木”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介會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產銷對接會。這是“神奇柴達木”品牌走出青海、走向全國的首秀,也是浙青兩省攜手促發展、促消費的一次具體實踐。
青海·海西第二屆“神奇柴達木”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介會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產銷對接會現場。海西州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浙江省已有五批,共計200余名援青干部人才抵達青海,開啟援青工作。他們克服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等困難,視青海為第二故鄉,主動融入、積極適應、情系海西、扎實工作,為海西州改革發展穩定做出了突出且不可替代的貢獻,用自己的勤奮和執著,譜寫了浙江援青這場波瀾壯闊的時代之歌。
立足優勢,推進高質量發展
海西州的特色是什麼?是浩瀚的戈壁、湍急的江河、矗立的雪峰、豐碩的枸杞、成群的牛羊,也是海“鈉”百川、“鎂”不勝收、富“鉀”天下、“風光”獨好、“鋰”爭上游。
“我們公司現在有員工200余人,招聘方向也是以本地居民為主。”金昆侖鋰業執行董事趙朋龍表示,在格爾木發展鋰金屬產業,有資源、能源、獨特氣候三大優勢,未來大有可為。
金昆侖鋰業所在的格爾木工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正是浙江溫州援青產業的成果。整座孵化器佔地680畝,“十三五”期間,浙江援青資金共投入1800萬元,是集制造、研發、辦公於一體的生態型、智能化的新型工業服務平台。
“因為政策好、服務好,還有不少外地企業入駐。”據格爾木工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部工作人員介紹,格爾木工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正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自2016年7月浙江省第一批援青兒女踏上高原以來,類似格爾木工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產業項目數不勝數。
在2023年浙江農博會上,來自青海的枸杞酒展位前人頭攢動,“從原料到銷售,海西州給了我們不少政策,我們這次來就是准備多簽一些大單。”青海柴馥有機枸杞有限公司董事長耿萬一笑著說,現在他們准備擴大銷售團隊規模,發力電商直播帶貨。
位於海西州東部的天峻縣是海西州唯一的牧業縣,全縣面積的50.1%都是可利用草場,牦牛、藏羊是這裡的特色產業。但問題隨之而來——經濟作物單一,牧民增收途徑有限。
2021年初,浙江援青天峻工作組以天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種植大棚基地為平台,全面組織開展香菇種植。一年多時間,由開始的5000棒試種擴展到20萬棒正常生產。高原香菇品質好、口感好,每天採摘的鮮香菇送往西寧、德令哈等地銷售,干菇銷售到杭州、寧波等地。
“銷量很好,但是產量跟不上,我都不敢接訂單。” 菌菇種植戶龐寶燦說,浙江援青安排援青資金對食用菌基地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改造,並建成生產車間,用以冷儲、分揀、包裝等。
龐寶燦的食用菌大棚裡生長的香菇。人民網 甘海瓊攝
植樹造林,為蒼茫戈壁添綠意
走過海西州的六個縣市,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片名為“援青林”的樹林。
從德令哈沿314省道西行,看遍了200多公裡的荒蕪戈壁后,白楊、榆樹、鬆樹……數排樹苗齊刷刷地映入眼帘,地圖顯示:柴旦鎮到了。大柴旦行委駐地就在這裡。
“2017年我們就開始種樹了。這裡能長出樹,不容易。”大柴旦工委委員、行委副主任、浙江援青干部孫嘉江說道。大柴旦風景奇美,高寒、干旱是這裡的自然特征。近年來,浙江援青干部響應生態號召:“我們必須要種樹,改善環境,環境好了,才有人來,發展才更有動力。”
從大柴旦繼續西行,青海與新疆的交界處,“中國最孤單的城市”茫崖便坐落於此。在城市入口處,刻著“浙江援青林”大字的石牌就站在路邊,石牌后面是一排一排手臂粗的樹干,在無人區和阿爾金山的映襯下格外顯眼。
茫崖的土壤干旱且鹽鹼化嚴重,不適合植物尤其是有林植被的生長,所以在茫崖栽種一棵樹的成本是極高的。十余年來,為了改善這裡的自然環境,在浙江台州的對口援助下,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1/4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托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在花土溝機場、在315國道,一排排青楊、新疆楊、檉柳和沙棘樹,逐步形成了屬於茫崖的綠色“護城牆”。
十年來,海西州完成國土綠化人工造林138.77萬畝、封山育林(草)283萬畝、森林撫育54.79萬畝,退化草原治理1137.38萬畝,沙化土地治理630.38萬畝。這其中,浙江援青功不可沒。
冬日茫崖市的浙江援青林。人民網 劉沛然攝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除了浙江,青海應該是我呆得最久的地方。”2020年的夏季,初次見到“90后”浙江援青女教師林海引時,她說青海這片土地會一直讓她挂念。
2019年初,林海引從杭州市來到海西州開展援青支教工作,初來海西,這裡的學生情況是她之前想象不到的:由於受高海拔地區缺氧、家庭人員受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海西的學生在理解力、記憶力等方面和浙江孩子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林海引不得不花比在杭州多很多倍的耐心和精力,通過各種方法讓海西的孩子們把知識學明白,把成績提上來。
當問起家人時,林海引噙著的眼淚還是落了下來。“我爸媽覺得我一個女孩子,從浙江跑到青海有些不放心。但來青海以后,我的父母特別驕傲地給街坊鄰居說了個遍……”
一年多后,再次踏上海西大地,林海引那一批援青干部已經返回浙江。在格爾木,我見到了浙江溫州醫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張夢妍。
初次接觸“老師”這個職業,即使經過了培訓,張夢妍依舊很緊張。“我們對如何與學生、老師溝通方面有些‘拿不准’,但學生很喜歡我們,這裡的老師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幫助。在下課后學生們還會圍住我們問晚上吃什麼飯……我希望在這裡的這段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在一批批和林海引、張夢妍一樣的浙江援青工作者及海西州本土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22年10月,海西州各類教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走在全省前列,全州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10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6%,率先在全省通過全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驗收。
在時間的維度上,中國人有著超乎尋常的歷史感、時代感。浙江援青如今已走過了近13個年頭,第五批浙江援青干部們已經在昆侖山下正式開展工作,一幀幀拼搏的畫面、一聲聲前進的足音、一滴滴艱辛的汗水,踐行著“讓青海越來越好”的庄嚴承諾,努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
溫州醫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給格爾木的學生上課。人民網 劉沛然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廣大網友,來和新任青海省委書記陳剛聊聊您的期盼
- 日前,中共中央決定:陳剛同志任青海省委委員、常委、書記。任命消息發布后,不少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給陳剛書記留言,反映自己的所思所盼,並為青海省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