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征程,青海高質量發展闊步向前

郭隆-武勝第三回75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青海段)首場架線施工現場。鄒建華 攝
青海高標准農田建設。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農田辦供圖
海西清潔能源建設。青海日報記者 張洪旭 攝
金秋十月,在這美好的收獲季節,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
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江源大地描繪生態環境良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以奮發有為的干勁迎接盛會到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青海考察、兩次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為青海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十年來,青海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產業“四地”建設為牽引,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十年來,青海省經濟總量年均增長7%,轉型發展導向更加鮮明,高質量發展之路越來越寬廣﹔十年來,青海省工業經濟規模持續擴張,結構不斷優化,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高質量發展取得扎實成效……
今天,行進在江源大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深刻地感受到,轉型發展的導向更加鮮明,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前景更加廣闊。高原人民以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以“綠”為進,“清潔能源”在高質量發展中愈加“風光”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勢資源產業的提質升級。
10月2日,在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800千伏特高壓青南換流站內,運維檢修人員跟平日裡一樣,在開展設備例行巡視的同時,密切關注著電網運行狀態,全力保障青豫特高壓直流工程穩定運行。
“全省的清潔能源在此處換流站匯集,並全天候輸送至河南省。”工作人員崔拼搏說,“對於電網工程來說,安全精益運檢是永恆的主題。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我和同事會一如既往地認真堅守在這座青海省面積最大、設備最多的變電站內,為確保青海清潔能源實現持續穩定的可靠外送,貢獻一分力量。我們將繼續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做好下階段的青豫直流系統年檢、迎峰度冬、重大保電等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回首來路,在一次次的創新突破中,青海開展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研究、首創發布綠電指數、上線國內首家新能源大數據平台、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多能源電力系統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項目等,形成了一系列閃亮的“綠電名片”,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發展貢獻著青海經驗。
在此基礎上,國網青海電力將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作為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關鍵支撐,在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加強創新示范、增強源網荷儲互動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探索能源轉型實施路徑,為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貢獻力量。
秋分過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氣逐漸轉涼。
“國慶來臨,盛會在即,基層群眾和干部職工倍感振奮,大家化期許為動力,在這個關鍵節點再次認真仔細地把設備都檢查一遍,全力做好電力保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9月29日,烏蘭縣供電公司配網運檢班班組來到烏蘭縣柯柯鎮賽什克村,挨家挨戶對農配網線路展開特巡工作。
“現在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出門,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就能交電費。”在村民李周旦家,班組成員趙得全在對家裡的下戶線進行了細致檢查后,幫李周旦在他的手機上下載了“網上國網”App,仔細告訴他怎樣用手機交納電費。
“村裡的電穩了,村民的心就穩了,家用電器為大家帶來了很多便利,最重要的是,大家用的都是零污染的‘綠電’,還能為生態環保做貢獻。”在村黨支部書記馬東家中,班組成員羅海軍、李正君對電冰箱等家用電器線路進行檢查,把裸露的線頭用絕緣膠帶重新綁扎好。
在檢查完全村149戶用電線路后,隊員們又對10千伏北一路東大街公網變等配電設施進行測溫、測負荷工作,確保百姓的安全可靠供電。
今天,在青海,綠色能源不僅輸送給大型工礦企業,“綠電”還走進了家家戶戶,走進了百姓生活,賽什克村就是雪域高原上清潔用能的一個鮮活縮影。
離賽什克村不遠處,一台台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廣袤的戈壁中,偌大的風車葉片迎著風緩緩轉動﹔一塊塊光伏面板向陽而立,不斷地從陽光中汲取著綠色的能量。
近年來,烏蘭縣依托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光能資源豐富等優勢,大力開發清潔能源項目。目前,該縣實現風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光伏裝機容量220兆瓦,實現新能源發電10.56億千瓦時。在建新能源項目烏蘭縣東大灘50兆瓦平價光伏項目,已基本完成項目的建設內容。
除此之外,烏蘭縣還大力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工程建設,加速建設東大灘光伏產業園、卜浪溝風光互補產業園,爭取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項目落地,推動實施“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優化城鄉用能結構,提高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用實際行動助推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以“優”為先,“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釋放“潛力”
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9月30日,記者走進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鋅業分公司廠房,隻見國內首條5G全自動智能化鋅冶煉熔鑄生產線上一派忙碌景象。滾燙的鋅液通過澆鑄、AI檢測、自動稱重、打捆……形成一件件鋅錠,被全智能無人控制叉車裝卸發往下游企業。
“該項目包括鋅片傳送系統智能改造、熔鋅爐入料及爐內智能改造、爐膛扒渣機器人應用等10個核心內容,涵蓋熔鑄工段所有生產環節,其中自動貼標機、廢錠檢測及剔除、AGV下線及運輸以及接液盤等4個內容為行業內首次運用,接液盤優化改造則由西部礦業自主研發。”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作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排頭兵,一直以來,西部礦業集團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用“科技”助力“轉型”、用“創新”助力“發展”,以跨越式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該生產線的運用,使得生產效率提升10%以上、車間生產崗位由原來的48個減少至24個。通過工作面的大幅減少,有效降低了安全風險,也為后續提升產能打下良好基礎,並全面提升了產品美觀度。為保証生產平穩運行,國慶期間,員工們依然堅守一線,以務實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項目負責人說。
在科技革命大潮中,西部礦業集團通過科技創新撬動生產方式變革,“公司開啟‘科技創新+生產實體’的經營新模式,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一線生產單位,跟蹤生產指標、流程查定與診斷技術問題,積極承擔或參與課題研發工作,多項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落地,有效解決了礦山、冶煉單位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西礦科發公司直屬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周華榮說。
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西部礦業集團不僅迎來了科技創新豐收的喜悅,更激發了對創造美好未來的激情與期許,企業員工紛紛表示,將把期望化作行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奉獻“西礦力量”,以優異成績喜迎盛會。
當初秋的微風緩緩吹過湖面,湛藍的察爾汗鹽湖之畔,處處洋溢著喜迎黨的二十大的熱烈氛圍。
“全體鹽湖人立足崗位、團結奮斗,確保企業安全生產,壓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發揮鉀肥生產企業優勢,助力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從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贠紅衛口中我們得知,今年是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重點改革發展工作攻堅年”,全體鹽湖人正滿懷信心喜迎盛會。
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看青海,過去十年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堅持“資源+資本+科技+市場”核心發展理念,依托豐富的鹽湖資源,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加強資本運作和科技創新,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堅持“生態優先”,聚焦“鉀、鋰”主業,積極延伸產業鏈,實現企業向高質量、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從增速奔向提質,釋放出空前活力效應。
走進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有序生產。經過篩分、濃縮、浮選、結晶、固液分離等環節后,氯化鉀產品源源不斷地產出,輸送到干包車間被裝袋、打包,一袋袋潔白如雪的鉀肥銷往全國各地,助力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山東、廣西等鉀肥消費大省的農業生產。
“黨的二十大即將在北京召開,我們倍感振奮、干勁十足。”據公司銷售分公司總經理羅永成介紹,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各系統開足馬力穩生產,鉀肥產量日均穩定在1.8萬噸左右。
“為保障貨源及時高效送到客戶手中,我們提前布局區域貨源,不斷優化物流線路,及時與格爾木車務段溝通,保障車皮供給,直接將鉀肥運到復合肥終端生產廠家,確保農戶用上實惠優質復合肥。”羅永成說。據了解,公司最忙的時候,日均發車240車皮,以一車平均60噸計算,每日發貨就達1.4萬多噸。
從繁忙運轉的水採船,到自主研發的科學實驗室,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堅定不移的決心,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感恩奮進、砥礪前行,揚起鹽湖資源開發領軍企業的擔當,聚力綠色發展,提升產業逐步轉型升級,走出了工業經濟向低碳、環保、循環方向轉變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質”為重,“標准高地”在高質量發展中激發“動力”
高質量發展,以高標准助推高效能發展。
國慶假日,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費家村高標准農田區域,放眼望去,一條條機耕道路交錯貫通,一條條灌溉水渠翻山越嶺,秋色染遍即將收割完畢的麥田,滿眼豐收之景。
“以前路不通,運送糧食和化肥不方便,現在路修好了,農家肥都可以拉到地頭,不僅耕種方便,土地也跟著升值了。”哈拉直溝鄉費家村黨支部書記馬佔懷感慨,土地產量的增多是高標准農田建設最直觀的益處。
費家村高標准農田項目實施后,實現了土地小塊並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特別是灌溉設施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解決了農機到田間“最后一米”問題,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和勞動生產率,實現了耕地變良田。
費家村項目僅是互助縣高標准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2022年-2023年,互助縣計劃投資3360萬元,建設高標准農田1.3萬畝(1畝≒0.0667公頃),其中打造高標准農田示范區850畝。“目前,項目區正在加緊進行土地平整工作,我們立足崗位,團結奮斗,要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農田辦主任張海全說。
如今,走進互助縣高標准農田項目區,到處散發著現代農業的氣息。項目區不僅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穩產農田,還形成了“開發一片、惠及一片、帶動一片”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互助縣累計投資7.5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項目50個,建成高標准農田47.7萬畝。
建設高標准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扎實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各項措施,截至2022年5月底,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441萬畝,耕地質量明顯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為年均糧食產量穩定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10月4日,在郭隆750千伏變電站內,運維人員正在進行特巡,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全方位摸底。“國慶節期間,我們每天在正常巡視的基礎上增加了3次特殊巡視和1次全站設備的紅外測溫工作,確保設備安全穩定運行。”郭隆750千伏變電站站長張蛟說。
2022年7月20日,郭隆-武勝III回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投運,標志著青海電網與西北主網連接的第七條主通道正式打通,為青海清潔能源規模化外送和省間互補互濟能力提升再添了一條大動脈。
“自工程2021年8月開工以來,我們就在和雨雪天氣‘打擂台’,線路幾乎所有塔位均在高山之上,下雨之后道路泥濘,到達施工點十分困難。”工程項目總工范建偉介紹,工程線路全長145公裡,青海段長77.088公裡,沿線地形地貌主要為丘陵及河流階地等,環境、氣候極為復雜,為工程建設帶來很大難題。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所有施工人員都是先做開路工,再當電力工,大家努力‘搶’出一條施工通道,確保了人員、機械、物資順利進場。”范建偉說,為了確保機械和設備進場,在工程現場出現了“車拉車、人推車、人扶人”的場面,機械聲、吶喊聲此起彼伏。
晚上11時30分,運維和保電任務順利完成,電網設備運行一切正常,運維人員結束了當日的最后一次夜間巡視工作。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數千名守護者夜以繼日全力奮戰,保障每一度電安全抵達,全力做好電力保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