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尕布龍事跡宣講現場。
海晏縣委宣傳部供圖第十八屆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青海省文化廳供圖
書香浸潤校園,閱讀點亮人生。青海日報記者 李娜 通訊員 達春霞 攝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集中開展政策學習宣講活動。青海省委宣傳部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精神文明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精神風貌更加昂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明創建氛圍日益濃厚、文明之花開遍青海大地。
以榜樣力量引領社會價值導向 讓核心價值觀彰顯力量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在榜樣模范典型的示范帶動下,在文化作品的成風化人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在青海各地蓬勃展開,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深入開展,凡人善舉層出不窮,志願服務隨處可見,文明新風扑面而來。
“尕布龍這樣的人,應該是我們學習崇拜的榜樣。”“這麼好的領導干部,真是青海人的福氣。”“淚水奪眶而出,真切感受到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更加堅定了我的初心使命。”……5月20日,根據尕布龍事跡改編的傳記電影《牧民省長尕布龍》在全國上映。那些發生在尕布龍身上的一樁樁、一件件故事,感動了無數觀影者。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從機關到基層,從城市到農村,從瀚海戈壁到河湟谷地,從三江之源到祁連草原,文明的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群眾推、群眾評、群眾選,樹立了一大批“最美人物”,涌現出時代楷模2人,全國道德模范5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44人,中國好人112人,最美青海人66人。先進典型如同燈塔,閃亮著精神光芒,傳遞著無窮的道德力量。
先進典型以其鮮明的價值導向引領著全社會的價值追求。時代楷模尕布龍、“時代楷模”廉福章、“最美基層干部”昂嘎、“一心為民的好干部”尖措、“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高原綠化事業的奉獻者張錦梅、“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尼都塔生、傾情甘為“孺子牛”的尹發旺、忘我付出的索拉、真情奉獻的援青干部陳水芳、守護黑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葉金俄日……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為青海全省各族干部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起榜樣。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浸潤人心 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核與豐富內涵融入精神文化產品創作之中,使精神文化產品既具思想性又有藝術性,讓人民群眾享受豐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盛宴。
西寧市城中區禮讓街街道黨工委七一路西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挂牌以來,市民王先生經常到這裡“報到”,看書、練字、唱歌、健身、做志願者,日子過得很充實。在禮讓街街道七一路西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成為群眾的精神驛站,組織開展讀書、健康講座、普法宣傳、紅色主題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明實踐觸角延伸至基層。
“我要摘下五顆星,顆顆紅星向光明,幸福不忘黨恩情,句句贊歌在心底……”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雙樹村,20多位農民曲藝愛好者組成的紅色曲藝隊,用青海小調《百年輝煌頌贊》、音樂快板《學黨史 感黨恩》,講述雙樹村開辟青海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首創故事,讓黨員、群眾聽得入腦又入心。
“打竹板,響連天,文藝隊伍走向前,一號文件說些啥,聽我給你來宣傳……”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百姓話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藝志願者李洪盛正在用青海地方曲藝“打攪兒”,為村民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用接地氣的藝術表現形式,把黨的好政策送到百姓心窩裡,現場不時傳來農民群眾陣陣叫好聲。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青海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整合各類資源、對接群眾需求,大力開展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統籌運用傳統陣地和新載體新手段,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大道理”變為“小故事”,“普通話”變成“地方話”,用“花兒”“打攪兒”“西寧賢孝”“青海道情”“河湟皮影戲”等地方曲藝形式進行宣講,讓理論宣傳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有溫度,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以高質量文化供給 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到文化館唱歌跳舞”“到圖書館閱覽學習”“到博物館看展打卡”“到戶外開展全民體育鍛煉”……現如今,重視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在青海各族群眾中成為時尚。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今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7個“世界讀書日”,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更好推廣全民閱讀,讓閱讀的邊界延伸得更遠,青海省圖書館聯合五家少兒分館開展了“4·23”世界讀書日主題閱讀分享活動,引領少年兒童踏上精彩的閱讀之旅。
全民閱讀不斷升溫,書香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在鄉村,農家書屋成了村民們經常去“打卡”的文化棲息地。“以前村裡沒有什麼文化活動,大家閑了就是看看電視、串串門,自從農家書屋建成后,大家都喜歡前來借閱書籍,業余生活豐富了許多。”海東市樂都區達拉土族鄉白草台村村民賀存芳說。走進寬敞明亮的書屋,上千種書籍刊物分類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種植養殖、文化藝術、政策法規、生活保健等各類書籍應有盡有。
文化下鄉受到追捧、全民閱讀熱度升級、文藝活動不斷豐富……說起這十年群眾文化生活的新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一項項務實舉措陸續推出,一個個文化民生工程逐步展開,一次次文藝活動走進群眾。
使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實的保障,需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近年來,青海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通過增加文化供給,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公共文化需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面向不同年齡段群體開展閱讀推廣、展示展覽、文藝演出、手工藝作坊、藝術普及等文化服務活動,同時,結合地域特色開展流動文化活動,形成以陣地服務為主、流動服務為補充的公共文化服務,每年開展文化活動達1萬余場次。持續實施戲曲進鄉村、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下基層演出,每年演出3000余場次。民間文藝團隊呈遍地開花之勢,截至目前,青海全省各類民間文藝團隊達2766支,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日益高漲,群眾自發性開展的社火、非遺展示、“花兒”會、賽馬節等富有民族民間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樣,惠及城鄉廣大群眾。
新時代展現新文化。站在新的起點,青海精神文明建設必將以更大的感召力,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興業,凝聚起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強大力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