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產業強 糧倉滿 花果豐

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加速“奔跑”

王玉娟
2022年09月21日09:14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青海立行即動。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心懷“國之大者”,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闊步向前的征途上,青海交出嶄新的綠色答卷——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積極打造推介“淨土青海 高原臻品”品牌,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好的高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全國青稞加工轉化率最高省份、全國最大的春油菜雜交制種基地、全國最大的冷水魚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柴達木枸杞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清單﹔鲑鱒魚養殖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証和出口歐洲許可,成為國內唯一獲准出口省份……

合作社分群放牧的牦牛群

柴達木枸杞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枸杞良種“青杞1號”

草原上的羊群

主產區的雜交油菜

  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打造以來,青海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5%,畜牧業總產量達23.15萬噸,全年蔬菜總體自給率上升到50%以上﹔冷水魚產量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牦牛藏羊出欄達872萬頭(隻),牦牛藏羊產業集群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267億元,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優質飼草總產量達470萬噸,糧改飼面積達到79.8萬畝(1畝≒0.067公頃),累計扶持標准化規模養殖場147家﹔建成高標准農田51.8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達到100.3萬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55.6萬畝,超國家下達目標11.3萬畝。累計完成耕地“非糧化”整治11.5萬畝,復耕復種撂荒地12.7萬畝。

  2021年,累計向省外輸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農畜產品79.4萬噸,價值達133億元……

  這張成績單上,每一個數字的攀升,都是青海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踏實前行的腳印。

  “雙減增效”添“富民田”

  追溯體系建“安全鏈”

  盛夏時節,草木葳蕤,萬物並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豐谷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油菜花地裡,插著許多藍色和黃色的粘虫板,成為田間的防虫衛士。

  “我們合作社300多畝油菜、1200畝露天蔬菜,還有200多畝馬鈴薯,都用上了這種綠色防治措施。現在合作社1700畝農田施肥,有機肥佔到了70%,其余的使用了配方化肥。”合作社理事長保吉棟介紹。

  保吉棟告訴記者,合作社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決心很大,一方面因為有機肥肥效長,土地不板結,更適合庄稼生長,另一方面政府下大力氣投入,每畝補貼4到6袋有機肥,還免費發放地膜、粘虫板等,讓種植戶更有信心。

  據悉,大通縣有20萬畝土地使用了黑色地膜、粘虫板、殺虫燈等綠色防治措施,最大程度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

  園藝場是格爾木市主要蔬菜瓜果種植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1700畝。今年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項目中,為675戶種植戶發放有機肥514.42噸。

  “自2019年格爾木市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以來,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有機肥利用、綠色防控的實施,提高了耕地質量水平,提升了農產品質量,保障了農業生態安全。”格爾木市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周建峰表示。

  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打造,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理念,不斷擴大綠色、有機、高品質的產品供給,新的農業生產格局也隨之衍變。

  據了解,青海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面積連續三年穩定在300萬畝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

  地處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青海海拔最高的縣,生態地位突出。“瑪多藏羊”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質卓越。

  2022年初,瑪多成功建成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打造生態畜牧業循環產業鏈。

  “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項目的建設,不僅可以實現瑪多畜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查詢,保証了畜產品的質量,還大大提升了畜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牧民增收的效果明顯。”瑪多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桑杰才讓說。

  作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要內容的牦牛藏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包括了省、市(州)、縣、鄉(鎮)四級追溯平台。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原產地的全程質量控制和信息採集,高品質有機牦牛藏羊及其產品可全程追溯,實現產銷可對接、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生產消費互信互認。

  全省有部署,市(州)縣抓落實。

  同瑪多一樣,牦牛藏羊追溯體系建設正穩步有序展開。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建立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將補齊牦牛、藏羊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短板,不僅有助於倒逼生產、加工等環節提高產品品質,也將助推‘青字號’特色畜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真正實現優質優價。”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表示。

  目前,全省已完成7.86萬個養殖戶、合作社、牧場的626萬余頭隻牦牛藏羊數據採集工作,實現了質量安全可追溯。同時,全省有機認証監測草原面積突破9000萬畝,同比增長22%。

  放眼全省,輸出地打造正加速向前“奔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輸出地打造,成立省政府主要領導和農業農村部相關領導為雙組長,積極協調銜接農業農村部13個司局,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集群、追溯體系、質量興農、糞污資源化利用、綠色防控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省直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同向發力。地方各級政府發揮主體作用,落實輸出地打造各項舉措,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工作合力。”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青川介紹。

  今年,青海省市州縣編制了輸出地建設專項規劃和分項實施方案,安排引導資金1.4億元,啟動創建4個先行示范市州和4個先行示范縣,探索創新各具特色的區域示范樣板,自上而下構建完善了統籌協調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

  品牌打造

  “青字號”熠熠生輝

  2022新年伊始,便有喜訊傳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神奇柴達木”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標志著海西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品牌發展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柴達木盆地,是“地球四大超淨區”核心區域,是枸杞生長的天然絕佳生態區。

  “枸杞產業是柴達木盆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枸杞的高原品質,枸杞已成為柴達木盆地特色農業的一張品質和聲譽的金名片。”柴達木枸杞產業協會辦公室主任何海強說。

  2021年,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達45.18萬畝,認定有機枸杞種植面積10.21萬畝,枸杞年產干果5.77萬噸,年產值24.53億元。

  被譽為“柴達木糧倉”的都蘭縣,目前已建成全國集中連片種植規模最大、單產產量最高、產品品質最優的枸杞種植示范基地。

  除了枸杞,都蘭縣也依托區域優勢,發展青稞產業。

  拉項是都蘭縣香日德鎮東山村的種植大戶,去年他們合作社種植的青稞產量達到了1300噸,又從全鎮收購了3000噸,除留存小部分自己加工外,其余的全部出售到了西藏和省內其它地區。

  “青海的青稞品質好,在外面的名聲響,這幾年價格一直上漲。如果有條件,我們還想擴大種植。”拉項說。

  依托“神奇柴達木”特色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都蘭縣枸杞、青稞產業正在不斷做強。

  “海西州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都蘭縣和天峻縣被確定為重點示范縣。19家企業獲得‘柴達木枸杞’地標授權。都蘭縣獲得牦牛、藏羊中國和歐盟有機食品‘雙認証’,有機草場環境監測面積達850萬畝,打造輸出地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顯著。”海西州農牧局局長王全明介紹。

  7月20日,玉樹藏族自治州被授予“中國牦牛之都”稱號,玉樹牦牛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

  地處野牦牛活動的高寒無污染草原,玉樹牦牛脂肪含量低,肉質鮮美。目前,玉樹牦牛存欄150萬頭,約佔全球牦牛總量的十分之一,已初步具備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農畜產業基地條件。

  2021年,玉樹牦牛出欄31萬頭,牦牛肉及制品銷售網逐步覆蓋到上海、成都等地。

  “我們計劃‘十四五’期間,年出欄達40萬頭,成為全國知名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主供區,明確‘高端、有機、品牌’的生態發展定位,讓玉樹牦牛這張名片更加閃亮。”玉樹州農牧和科技局局長才仁扎西表示。

  從第一批化隆“拉面人”在東部沿海城市開起拉面館, 到如今青海百億產值的“一碗面”,已“拉”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富民路。目前,全省約20萬名拉面從業者在省內外經營超3.3萬家拉面店,國外開店500多家,“高原姑娘”“撒拉花兒”“大美西北”“艾麥爾”等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在省外打響。

  據了解,海東市已成功搭建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台和“青繡網”數據平台,著力培育孵化拉面、青繡數字化總部基地,實現了兩大富民產業提檔升級。數字化經濟總部試運營以來,累計實現經營性收入160億余元,開創了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先河。

  立足“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優勢,唱響“淨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青海將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蔬菜、拉面、枸杞、冷水魚、藜麥等“青”字號招牌越擦越亮。

  目前,青海全省已成功申報五個中國農產品特優區,16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推動全程標准化生產,設立國家行業標准5項、地方標准體3項,推廣應用重點目錄標准57項。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1001個,同比增長15%。

  多跨協同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九月,收獲的季節。

  農業農村部遴選推介發布的128個糧油生產主導品種中,僅有的兩個春油菜品種,便是青海省自育的青雜12號和青雜15號。

  油菜作為青海第一大作物,青海省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隔離屏障和冷涼的氣候資源優勢,在雜交油菜育制種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

  這幾年,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荷包村村民眼裡,“青雜15號”成了致富的良種。

  “這個品種相比我們之前種植的品種產量高、抗倒伏、抗病、出油率也高,10畝地就能多打1500公斤菜籽,收入提高不少。這還多虧了專家們對我們種植技術的培訓,還有從種到收的手把手指導。”村民林五十二說。

  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聚焦種質資源優勢,強化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在青海高原開花結果。

  我們看到,如雜交油菜一般,一朵朵科技創新結出的碩果,正助力青海省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道路上加速奔馳。

  “我省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和科研院所依托地方特有農業種質資源,開展牦牛、藏羊、油菜、青稞、馬鈴薯特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加大育種技術和重大產品的研發,培育推介優質、高產、適宜我省生產的農作物優良品種40個,應用面積達390萬畝。建成國家級春油菜和馬鈴薯制繁種基地,農作物、水產良種化率分別達98%、95%。”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徐宏偉介紹。

  在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鞏愛岐看來,農業科技,已讓青海省特色現代農牧業由依賴資源要素向創新驅動轉變。“搭建科技創新平台,推行‘互聯網+農技推廣’,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4.9%。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殘膜回收率、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86.9%、90%、82%。這些成就,都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

  在輸出地建設中,青海省強化科技引領,積極發揮聯州聯縣督導組、包縣聯鄉聯村科技服務督導組、首席專家團隊三支隊伍的作用,今年選派120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12個專家團隊分赴40個縣服務“三農”。

  據了解,今年青海省在32個縣市區開展農牧民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扶持各類農牧民合作社587個,省級示范社、家庭農牧場分別達到802個和575個。

  “到2025年,力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鞏愛岐說。

  美好藍圖催人奮進,穩抓機遇時不我待。牢記殷殷囑托,青海錨定“輸出地”,全力擘畫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