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社會

做好后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開啟新生活 收入節節高(深閱讀·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本報記者 吳 君 喬 棟 王 梅
2022年01月25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月19日,湖南省道縣橫嶺瑤族鄉浪石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給安置區的小朋友送上新春裝飾品。蔣克青攝(影像中國)

  1月6日,工人在貴州省鬆桃苗族自治縣蓼皋街道育才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一家扶貧車間裡趕制衣服。龍元彬攝(人民視覺)

  1月20日,江西省石城縣銅鑼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住房。該安置點安置群眾2512人,周邊配套設施齊全。溫京燕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要搞好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

  新的一年,各地從保障增收、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努力讓易地搬遷安置的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編 者

  多渠道促就業——

  穩定收入更安心

  臘月一到,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氣溫就降了下來。在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棉伙棉伴公司襪子廠,幾百台智能織襪機成列排開,同時運轉,“噠噠”作響。生產線上,車間班長陳鮮來回穿梭,查機器參數,裝織襪彩線。

  而3年以前,陳鮮還沒有任何織襪的手藝,“以前一家四口住在鄖陽區五峰鄉,家裡地不多,春節一過我和丈夫隻能外出打工維持生活。”陳鮮說。位於秦巴山脈的十堰市鄖陽區山地面積佔了80%以上,耕地隻有10%左右,不少群眾日子過得清苦。2018年底,湖北省最大的單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鄖陽區青龍泉社區建成,1.5萬多人陸續從大山裡搬到集中安置點。

  住了這麼多人,靠什麼生活?鄖陽區政府選擇香菇和襪子作為兜底產業,當年11月,棉伙棉伴公司襪子廠成立,香菇種植標准化生產示范基地也迅速建立。“2019年3月,我進入襪子廠上班,從家裡步行20分鐘就能到,每月能掙6000多元。”陳鮮笑著說,她的丈夫王青峰還在政府安排的技術員指導下承包了3個香菇大棚,年收入有6萬多元。

  不僅如此,青龍泉社區通過盤活社區廠房、車間和辦公用房,出台房屋“零租金”措施,專班協調水電路“三通”,引進翻襪、玩具、農產品加工等“靈活務工”扶貧作坊。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穎介紹,針對有能力、有意願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社區還會聯系區內企業提供勞動技能培訓。

  如今,搬遷戶在新家站穩了腳跟,找到了致富路。“一家人都在身邊,日子比蜜還甜。”陳鮮說。工廠外,不遠處的香菇大棚裡,王青峰正在採摘新一茬的香菇,盼望著春節能賣個好價錢。

  近年來,為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大中小型安置區發展產業園和新型業態,同時,對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的經營體,在場地租金、經營費用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其中,對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實現就業1年以上的企業,可按每吸納1人補貼2000元的標准給予獎補,更好地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加強配套建設——

  完善設施更貼心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移動新村,整齊的樓房林立,遠處的黃土地上,背坡處殘存著沒來得及消融的雪。“生活好多啦,以前在山溝裡住,到了冬天連水管都能凍住。”68歲的村民劉芝蘭坐在村醫務室的門口,晒著冬日的暖陽,露出笑容。

  這個村以前在山溝裡,易地扶貧搬遷后到了平川地帶上。搬遷到新村后,村裡有了閱覽室、活動廣場﹔再后來,村衛生室“從無到有”,還配備了常駐的鄉村醫生。“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劉芝蘭有什麼不適,走不多遠就可以找到村醫史潤珍。

  現在,史潤珍出診隨身攜帶一個醫療箱,“以前的醫療箱裡是體溫計、聽診器,現在的這個小箱子叫‘手提式一體機’。”隻見這個“一體機”屏幕如平板電腦大小,側面有8個接口,“可以實現心電圖、心率、血壓血糖測量等諸多功能。同時能實時將數據回傳縣級醫療中心,碰到疑難雜症能實時在線交流。”史潤珍說。每個月,史潤珍都上門對村裡高齡老人、高血壓患者等重點人群進行隨訪和用藥指導。

  陽曲縣從2017年開始了城鄉醫療一體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包括搬遷村在內的村級衛生室的新建和改造,加強村醫的配備和待遇提升。“我們投資700多萬元完成村級衛生室改造。目前,陽曲縣村衛生室全部完成標准化改擴建。”陽曲縣醫療集團負責人王海娟介紹。

  目前,山西已組建各類醫聯體80個、省級專科聯盟40個,幫扶縣級醫院166所,新建、改擴建村衛生室1.3萬所,654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配齊X光機、生化分析儀等設備。

  記者了解到,2021年山西省投入15.22億元進行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據統計,山西省安置區累計建設環境衛生設施658個,建設市政公用設施1090個,建設公共服務設施802個,建設“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設施313個。

  強化社區服務——

  滿足需求更盡心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幸福家園安置區,一場培訓很是熱鬧。河湟刺繡傳承人俞蘭正為安置區的婦女學員培訓青繡技藝,指導數十名學員練習針法均勻和插針平衡。“參加培訓的婦女普遍有刺繡基礎,我重點在色彩搭配和精細化上做指導。”俞蘭說。下一步,俞蘭將聯系刺繡公司給技藝好的婦女下訂單,讓大家在家做針線活增收。

  “這個培訓正適合我!”村民嚴秀蘭是第一個報名的學員,她平時很喜歡做針線活,但此前苦於沒人指導,繡品“變不了現”。

  利用冬閑,三合鎮加大安置區技能培訓力度,已組織就業技能培訓19期,培訓850人次。搬遷群眾熱情頗高,駕駛、烹飪、泥瓦工等實用項目很受歡迎。

  幸福家園由三合鎮邦業隆、翻身、窯洞、索爾干,庄科村六、七社共四村兩社搬遷而組成。據介紹,“四村兩社”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2016年,平安區採取“離山下川、進鎮上樓”方式,在三合集鎮統一規劃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

  近年來,安置區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為幫助搬遷群眾適應、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安置區在幸福家園聯合黨支部的帶領下,整合資源推行“一站式”服務,設置就業指導站、物業公司、電商服務中心、村級事務代辦點、黨員關系轉接窗口,充分運用幸福家園黨群服務中心的多個功能活動室,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黨員志願者入戶走訪了解搬遷群眾的生活狀況及困難所需,結對聯系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安置區還積極開展象棋、踢毽子、廣場舞等活動,組織志願者提供放電影、送學上門等服務,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