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源“經緯”編織千年“幸福毯”

手工槍刺藏毯織造。青海日報記者 賈泓攝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經過多年持續奮斗,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站在新時代新征程,奮力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青海省各地各部門積極克服疫情、災情影響,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近日本報專題報道組記者深入企業、鄉村,走進農家、廠房,看洋溢在江源大地上的那些穩穩的幸福。本報即日起開設《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專欄,刊發記者採寫的報道。敬請關注。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數加牙。”如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牙藏毯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永良帶著手工技藝走進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借助產業的勁風走出省門、走出國門,傳播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聖源則努力扛起社會責任,通過專業的藏毯生產技能培訓,採取企業與合作社、編織團隊的結對幫扶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經緯線的交織間為越來越多人編織出生活的“幸福毯”。
今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西寧市城中區的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聖源地毯公司)考察調研時強調,青海發展特色產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要積極營造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加快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把產業培育、企業發展同群眾就業、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更好統籌起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2月7日,記者來到聖源地毯公司,探秘千年藏毯背后的幸福故事。剛剛見面,公司行政副總經理劉生敏便迫不及待地與我們分享了一個好消息:11月29日,聖源成功中標人民大會堂化纖地毯項目。
劉生敏介紹到:“聖源地毯成立於2007年,經歷了14年,現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地毯設計、研發、生產、營銷、檢測於一體的集團化、國際化大型地毯行業領軍企業,目前我們擁有世界先進的紡紗、染色、織造、后整加工等全套智能化生產設備以及全產業鏈研發平台。作為一家植根傳統制造業的企業,我們扎根青海、創新理念,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相輝映中,追逐科技創新的現代腳步,力求讓傳統產業發‘新芽’,逐步發展壯大為青海藏毯產業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說完,劉生敏打開車間大門,四塊條紋圖案的藏毯自屋頂垂直而下擋住去路,撥開別具一格的“門帘”就進入了藏毯的神奇世界。車間內,大型機械編織、傳統手工編織、手工槍刺三個生產區域依次分布,在各區域之間還有后整、拔花刺、鏟面等工作區域。經線、緯線、紗線以不同的方式錯縱交織,編織出精美絕倫的圖案。走到一旁的展示區,輕輕撫摸陳列的藏毯,毯面紋理平整,手感細膩柔軟。
操作工陳菊熟練地操作著阿克明斯特地毯織造機械。家住西寧市城中區總寨鎮謝家寨村的她已在聖源工作10年,家中有父母和正在讀初三的女兒,她在聖源的工資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更換紗線的間隙,陳菊說起了自己心中的聖源:“與周圍打零工的同鄉不同,我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而且公司還會為我們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及住房公積金,每年春節前都會為我們這些家庭比較困難的職工發放3000元補助金。雖然家裡隻有我一個勞動力,但是我沒有后顧之憂,生活過得格外踏實。”陳菊一邊說,一邊整理紗線、啟動機器,開啟另一塊藏毯的編制工作……
在陳菊工作區域的前方,17760根紗桶在二樓的紗架上整齊排列,遠遠望去“蔚為壯觀”。換紗工喬世萍雙手在紗桶間上下翻飛,迅速地進行著換紗工作。
家住西寧市湟中區的喬世萍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公公常年癱瘓在床,丈夫隻能打臨工,她在聖源的工資便是家中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在聖源工作9年,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家人不僅還清了債務,順利脫貧,年收入還超過8萬元,更令一家人高興的是,搬進了三層小樓。
2020年,就在一家人滿心歡喜地向往著新生活的時候,常年生病的公公去世了,上學的兩個孩子無人照看,成了擺在喬世萍面前的難題。如果辭職,一家人將面臨返貧的風險﹔不辭職,孩子怎麼辦?
了解到喬世萍的難處,聖源地毯公司黨支部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主動找到她,將她的工作從操作工調至換紗工,值常白班,每天工作時間固定,早8時30分至下午5時40分,不再安排中班與晚班的工作。這樣的人性化調整,解決了喬世萍一家的難題。雖然收入有輕微下降,但是她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每天干勁兒十足。用喬世萍自己的話來說,“在這裡工作我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劉生敏說:“我們車間內有員工240余名,其中70%來自周邊村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名。今年,公司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人性化管理,對家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等特殊需求的員工進行調崗安排,喬世萍便是其中之一。”
在聖源的倉庫,還有一些做工差強人意的藏毯,但它們的背后卻是一段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扶智”“扶技”工程的生動故事。
自2018年起,聖源地毯公司與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浩門鎮華瑞藏毯有限公司達成長期扶貧意向,為該地區培訓合格藏毯編制人員30余名﹔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瑪央民族手工藝制作有限公司達成長期扶貧意向,為該地區培訓合格藏毯編制人員20余名。聖源地毯公司在當地除收購“西寧大白毛”外,還為當地藏毯產業培訓核心技術人員,在當地建設藏毯生產基地,待技術培訓合格穩定后給予長期訂單支持,所有定單地毯按市場價格進行結算。2021年,這樣的合作擴展到了西藏自治區。
“扛起企業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精准扶貧,聖源的初衷是希望能夠通過價值觀提升、管理提升、信息共享等多元化、全方位的綜合措施,推動更多的藏毯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深化與廣大農牧民組成的‘命運共同體’,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生共贏,不僅實現了產業精准扶貧,而且達到了長期穩定就業的目的,從根源上扶貧脫貧。”劉生敏說:“如今,很多農牧區通過發展藏毯產業,經濟發展方式得到轉變,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切實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聖源,不僅在經緯線的交錯間實現了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更用千年藏毯編織出了越來越多人的幸福生活,圓夢小康,奮進鄉村振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