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產教融合育人

——互助縣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案例

2021年09月25日10:20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一、工作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技能要求不斷提高,現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學校內企業文化氛圍不夠濃,學生對企業的管理認識不清,對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認識模糊﹔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不是很高,質量意識薄弱,適用環境的能力差﹔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生產管理能力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求。因此,學校大力探索和創新辦學模式,改變仿真教學模式為真實的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教學,積極推行“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培養適應環境快、技能水平高、用人單位滿意的技能人才。

二、工作舉措

(一)構建實訓教材體系,解決教有所“依”的問題

核心理念是做中教、做中學。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崗位能力,形成專業能力﹔歸類實訓技能點,按項目組織專業能力,按任務完成實訓技能點。制定實施性教學計劃和實訓大綱,構建不同專業實訓教材體系,編制本專業實訓任務書。

(二)打造實訓師資隊伍,解決教有能“力”的問題

核心是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聘、轉、學,增加實訓教師數量,提高實訓教師水平。要求每名實訓教師每學期到企業學習鍛煉一個月。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高級工以上証書。開展學生和教師技能比賽等活動,制定實訓教師激勵機制,提高實訓教師技能水平和動手能力。

(三)加大實訓基地建設,解決教有根“據”的問題

核心是建,管,用。通過自建,引企入校和自建企業等形式加大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本著產業養校的理念,學校裡每一個專業配備一個產業:其中計算機應用專業有互業廣告部,中餐烹飪有樂業酒店,焊接專業有韻業焊接部,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有高原特產電商中心和扶貧網超,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有樂業汽貿,學前教育專業有職校幼兒園,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有互業旅游有限公司等學校實習基地。校企合作已具規模,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暢通的渠道。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教有得“利”的問題

核心是“五合一、三得利”模式促進工學結合。為了能為企業培養出“下得去、上手快、干的穩、留得住”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學校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狀況,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構建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流程,與企業共同完善和創新 “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教室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教學與生產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的創新模式,實現了學校得利(實現了人才培養,提高了育人質量),企業得利(減輕了員工開支,降低了人力成本),學生得利(獲得了報酬、強化了實踐技能)的雙贏目的。

三、工作成效

(一)教室與車間合一。解決了辦學條件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矛盾。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校企合作,使我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了,為學生提供更多現代化、專業化的實訓設備,可以使學校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推動專業建設。

(二)教師與師傅合一。解決了課堂理論滿足不了實踐要求的矛盾。生產性實訓基地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平台,高薪聘請的名師,既作為企業員工在企業一線生產,又作為學校的實訓教師指導學生實訓,幫助學生掌握過硬技能。專業教師還可以通過企業實踐,提高專業水平。在教師與師傅的轉變中,不僅更新了教學內容,還改革了教法。學生在身臨其境 、耳目一新的教學體驗中逐漸成長。

(三)學生與學徒合一。解決了學生畢業進企業難以適應的問題。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了學生技能提高,也使學生對企業文化、勞動紀律、經營觀念有了較深刻的感知,培養了學生崗位素養和就業生產能力。學生通過企業實習,能盡早熟悉企業環境,適應企業管理,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學與生產合一。解決了教學與生產實際脫節的問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學校的育人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地延伸了課堂教學,構建真實的職業環境﹔有效地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方式改革,培養優秀的學生﹔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技能人才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五)作業與產品合一。解決了學生實訓成本過高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用健壯的臂膀將作業慢慢細化,用有力的脊梁承擔作品的分量,在實踐學習中鑄造匠心精神。

四、工作啟示

(一)改革“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中職學生社會化過程的成長步伐。學生通過到企業生產一線頂崗實習鍛煉,接受企業規范化管理的熏陶,提前完成了由學生角色向員工角色的轉化。在企業實習中,學生不僅學會和掌握了一至二項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在人生信念的確立、職業道德的強化、工作崗位的適應、個人意志的磨練、人際交往的技巧等社會化過程的各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和提升,為畢業后的就業、擇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每月也得到一定的勞動報酬,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下,學生通過實習過程的鍛煉,提前了解到了企業文化、工藝流程、生產技術要領、管理方式等,為畢業后達到和適應企業的用人標准及要求,以及為個人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社會化成長的步伐。

(二)推行“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的磨練,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掌握了許多職業社會生活的技能、技巧。學會了怎樣設計自己的職業生,學會如何與人協作共事,學會如何解除職業生活中的困擾,學會如何在較短時間內適應企業工作等等,收獲頗多。特別是一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學生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頂崗實習鍛煉后,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苦耐勞能力、適應社會生活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三)實踐“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了學生學習態度,促進學習成績提高。實踐“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養模式,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到對口的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學生們在經過企業實習的磨礪鍛煉,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許多學生在實習期間被評為企業優秀員工。學生實習結束回校后更是有了大的改觀:他們學習態度明顯轉變,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技能水平也明顯增強。在每年的全省中職學校專業技能競賽上,我校學生積極參加技能比賽,成績優異。

(四)實施“五合一、三得利”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就業能力,顯著提升學校就業率。“五合一、三得利”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和鍛煉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培養與職業技能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也給企業一個全面了解考查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機會。對企業來說,直接減少了對員工的培訓和考察時間,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同時提高了企業員工的穩定率,促進了學校學生就業率和穩定率的提高。

總之,經過近兩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截至目前,學校已向社會輸送了各級各類技術型人才共30000余名。2021年,學生就業率達100%,初次就業率達98.2%,就業對口率達87.5%,畢業生對學校滿意率達99.2%。在全省乃至全國中職學校招生困難情況下,學校招生人數逐年上升,2018年1057人,2019年達到1065人,2020年招生人數1214人,招生規模在青海省海東地區排名第一,在全省名列前茅。(來源:青海省教育廳) 

(責編:楊玥、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