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領頭雁” 邁步新征程
——記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黨支部
長江源村黨支部舉行升旗儀式。青海日報記者 王菲菲 攝
6月28日下午,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黨支部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7月的長江源村被“幸福”團團包圍,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話說村裡的“幸福生活”。
從雪山腳下到城市郊區,從渴望改變到真正改變,從草原的帳篷到整潔的庭院……都凝聚著長江源村黨支部不忘初心使命,堅持努力與付出,共同唱響了民族團結主旋律、譜寫了和諧發展新篇章。
一篇特殊的日記:
“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參加了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作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獲獎代表,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我明白,自己代表的是唐古拉山鎮扎根在高原的共產黨員們,他們在海拔4800米的青藏高原揮洒著青春和汗水,為長江源頭生態第一鎮的蓬勃發展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段話來自於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的日記,那個難忘的日子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也向我們道出了長江源村黨支部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
“其實,前一天晚上我輾轉難眠,腦海裡總是回憶起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長江源村考察時的情景,讓我永遠難以忘懷,他的的話語依然在我耳邊回響,每當想起這些都會讓我倍感振奮。”扎西達娃腦海裡浮現的情景,如一個萬花筒一般,很多事情到迄今仍記憶猶新。
在他的日記裡,還有一段對山上生活的回憶:“兒時,父輩們在沱沱河過著游牧生活,過去我們住的是帳篷,吃的是糌粑,喝的是河水,照的是羊油燈,生火用的是牛羊糞,交通靠騎馬,常年吃不到蔬菜,靠養牲畜維持生計,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直到2004年,我們生態移民搬遷,來到了格爾木市南郊,形成了現在的長江源村。”
從北京參加完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后回到村裡,扎西達娃被村民們紛紛圍住,讓他給大家講述在北京所看、所聽、所聞、所感,並和村民們一同暢談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的感受,話語間都流露著對黨無比感恩的情懷。
“搬遷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以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世代牧羊人轉變為城市居民,生活就業得到全面保障,村民人均收入較剛搬遷時翻了十幾倍,到去年末達2.9萬元。現在,大家說的最多的是從山上到山下后的巨變,以及如今的幸福生活,念在心底最深處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現在,國旗和黨旗在全村每家每戶門頭高高飄揚,大家從心底裡銘黨恩、感黨情,真誠感謝黨的關懷和厚愛。”扎西達娃的這番話說出了所有長江源村人的心聲。
一句真實的心聲:
“我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
從沱沱河到格爾木,新生活的“轉折點”就此來臨。一個帶有草原“紅色基因”的基層黨支部就此生根發芽。基層黨支部的建立與創新,並非想象中那麼容易,既需要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又要實踐的推進與探索,二者相輔相成,才能使黨支部的工作充滿活力與生機。
作為搬遷下來第一批主動入黨的黨員,才仁扎隊的心中種下了一個夢想,他想著新的村子、新的生活,還有新的信仰。他說:“以前大家在山上都是分散生活,如今可以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將所有的力量都擰在一起,過上真正的新生活。”
2006年,長江源村黨支部正式挂牌成立。從沒有正式辦公室,當時還“零經驗”的基層黨支部,到如今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可謂一路艱辛、一路收獲。
2012年,才仁扎隊被選舉成為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阿裡書記”。上任后,村黨支部主要圍繞民族團結、生態保護和基層黨建三方面開展工作,他要將他學到的和想到的都付諸於實際工作中,他說:“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我們工作的基礎與重點,為了讓村民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充分發揮黨員聯戶結對效應和先鋒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學習了解新政策,我們先從他們生活環境的改善開始,每周六和每個月19號,我們都定為村裡的環境保護日,自己的家干淨了,才會懂得怎麼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直到今天,大家依舊保持著這個好習慣。”
這些年,長江源村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推行以村級治理體系、基層社會治理、民主協商議事、公共文化服務、微權力治理等為內容的“黨建+N”五維共治新模式,推進“微權力”治理,加強“三務”公開力度,為推動村級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切實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筑牢了戰斗堡壘。
這裡干淨整潔的文化廣場上、寬敞明亮的藏式客廳裡、獨具風格的街道上,都曾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和身影,回響著那些暖心話語,“民生陽光”洒滿在長江源村村民的心田。如今,感受村裡的發展,對比山上山下,群眾說的最多的就是“打心裡感謝黨的好政策,在新的征程上,接續奮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長江源村民的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一段美好的願景:
“感恩奮進開創美好的新生活”
“現在,我們走的是寬闊通暢的柏油路,住的是安全舒適的房子,喝的是清澈甘甜的自來水,用的是潔淨方便的天然氣,新鮮蔬菜和各種時令水果天天都有,家家都有小轎車。”17年來長江源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根本性改變。
為實現長江源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發展目標,長江源村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借“特色小鎮”建設之機,創新構建后續產業發展新模式,打造出集生態保護、觀光體驗、綠色畜牧業、民族文化為一體的高原特色旅游產業,進一步推動長江源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村民實現高品質生活。
“我們要結合長江源村的優勢,發揮出村民所長,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文化產業,鼓勵和帶動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截至目前已實施完成長江源村物流倉儲、長江源村大型停車場、沱沱河停車場、藏家民俗傳承基地、村史館、基礎設施等項目。”唐古拉山鎮鎮長白瑪多杰說。
為確保形成山上禁牧保護生態,山下創業融入城市新生活的雙贏的新發展格局,長江源村黨支部創新推出以“黨支部+合作社+牧戶”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服務型黨組織發展方式,以長江源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技術服務合作社為支撐,以黨員戶和牧戶為主體,引導牧民轉變觀念,改變傳統思想,轉變目前的生產生活方式,讓牧民群眾養成學技能、用科技的好習慣,真正帶動牧民群眾富起來。
“打好農牧品牌,將牛羊肉和奶制品發展成產業鏈,打開沿海城市的銷路,這是我們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結合村上的實際情況,列出的主要發展項目,今年我們先計劃在沱沱河建設集體牧場,目前已和唐古拉山鎮的其他6個村子達成合作意向,預計收購100多頭母牛和1000多隻羊。”扎西達娃說。
推進鄉村振興,光靠黨員還不夠,還需全體村民的積極參與配合。現在,群眾有什麼話都願意給黨員干部說,有什麼事都喜歡往村委會跑,黨員干部說的話群眾願意聽,願意跟著干,黨群關系越來越融洽,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引領力進一步增強。
如今,大步踏上新征程,長江源村黨支部更加鞭策自己當好村民的“領頭雁”,牢記初心使命,帶領群眾謀劃新產業新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發展中再上新台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