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鹽湖的“跨界”樂章

茶卡鹽湖天空壹號景區內的“鹽斗”小火車豐富著游客們的體驗。茶卡天空壹號景區供圖
鹽文化的深度挖潛,讓五湖四海的游客體驗到這裡獨特的文化底蘊。青海日報記者 蘇烽攝
在茶卡天空壹號景區的鹵水漂流館,游客正漂浮在水中,感受鹽文化帶來的新奇體驗。茶卡天空壹號景區供圖
如今的茶卡鹽湖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網紅打卡地。烏蘭縣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茶卡鹽湖旅游業發展的火熱之勢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一路高歌猛進。火熱的發展勢頭則是源於生態優先發展戰略的不渝踐行,從產業布局、規劃到定位,茶卡鹽湖以綠色生態打底的旅游產業發展順應了自然發展規律,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最終在全國旅游行業發展的大潮中脫穎而出。
延伸旅游產業鏈發展、挖潛旅游內涵和外延再擴展、提升服務力水平和質量……瞄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布局,茶卡鹽湖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
茶卡鹽湖,從西漢元始年間的“漁鹽之利”緣起,這座歷經上萬年形成的天然結晶鹽湖,在4500年的悠悠長河裡繁榮著當地的商貿、旅游、經濟發展。
而今,茶卡鹽湖更是以其絢麗獨特的風光,每年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上百萬的游客觀光游覽,從一個久負盛名的“鹽業基地”華麗轉身為以“鹽”搭台唱戲的旅游勝地,在邁步高質量發展的昂揚節拍中,奏響一曲激流勇進的“跨界”樂章。
創新,造就廣闊的發展前景
茶卡鹽湖位於被稱為“祖國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在柴達木盆地星羅棋布著的眾多鹽湖中,茶卡鹽湖是最早開發的一個鹽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開採史,與柯柯、察爾汗和昆依特並稱為“四大鹽湖”。
據資料顯示,上世紀80、90年代,海西鹽業發展呈井噴式發展,茶卡鹽湖依托自身資源豐富、鹽質量高、容易開採等優勢,工業化、規模化生產進程不斷提速,當時茶卡鹽湖的年採鹽量已經達到了30至40萬噸,助力青海鹽業創下“雙百萬噸”的輝煌紀錄。
短短幾十年裡,在海西以傳統鹽湖化工為龍頭的工業發展方興未艾。但這種傳統的老工業模式並沒有將此前的輝煌延續下去,隨著內地海鹽市場的沖擊和老舊產能的“固步自封”,茶卡鹽湖生產的“青鹽”還未走出青海,便以減產、停產的方式在市場競逐的起伏中謝幕。
作為青海採鹽重要基地的茶卡鹽湖曾為何一蹶不振?記者前不久來到位於烏蘭縣茶卡鎮的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茶卡鹽業分公司時,當追溯起茶卡鹽湖採鹽的這段歷史時真相浮出水面。
走進毗鄰於茶卡天空之鏡景區的生產區域,一粒粒晶瑩剔透的鹽粒堆砌如山,從遠處望去蔚為壯觀,相比於景區游人交織的熱鬧,廠區裡卻顯得有些安靜。
“過去,茶卡鹽都以粗放式的採集和經營為主,而且多以工業用鹽為主,產能低、品牌優勢不明顯的茶卡鹽逐漸和市場脫節,導致了鹽業發展優勢斷崖式下降的局面。”據公司負責人說,食鹽造價成本低,落后的產能和市場競爭力的不足導致茶卡出品的食鹽很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2017年1月,國家推行鹽業體制改革,取消了食鹽生產批發區域限制,拓寬了鹽業市場潛能和差異化需求,為茶卡鹽湖轉型發展提供了機遇。緊抓機遇,守正創新,茶卡鹽湖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跟隨車間負責人馬明壽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廠區的倉儲車間,在足球場大小的倉庫裡成堆的茶卡鹽產品整齊地擺放著,等待著裝車發貨。“茶卡鹽質量高,品類豐富,加之依托茶卡旅游熱,我們的品牌越來越響,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馬明壽說,創新給了企業新的活力,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在市場中有核心競爭力,我們的產品才能走得更遠。
2017年以來,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轉變發展策略,在推進企業生產提檔升級的同時拓寬銷售渠道,相繼在浙江、甘肅、河南等省區建立銷售網絡,逐步打開了茶卡鹽走向全國市場的路子。
如今,在廠區的精細化生產車間裡,源源不斷的原鹽經過現代化設備加工后,已實現生產包括“大青鹽”“天然湖鹽”“低鈉鹽”“藏青鹽”等多個品種,滿足了市場差異化的需求,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
創新,帶來多元化發展新機遇
游客接待量突破360萬人次,從單一的門票創收到鹽雕、鹽敷袋、手工藝品及各類旅游服務項目全面開花結果、從景區接待到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發展全域旅游……從傳統挖售賣食鹽的工業企業轉型到旅游產業興旺發展的旅游公司,這場“跨界”轉型的發展脈絡由此徐徐展開,即便是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況,青海鹽業公司毅然在一片荊棘中開拓出了一條又一條新的路徑。
晶瑩剔透的茶卡鹽湖泛著陣陣波紋,往來如梭的游客徜徉在景區感受著以“鹽”鋪底的美景。在景區售票處旁邊有一棟樓房,這是由當初鹽場職工的“筒子樓”改造而成的和招待所有些相近的賓館,也可以說這條產業的轉型之路,最初是被逼出來的。
“剛開始游客數量每年也隻有幾百人。可以說,鹽湖旅游的發展初衷,就是為了提高賓館的收入。”據一位在茶卡鹽湖從事30多年鹽產業發展研究的老鹽場職工講述,當年由於鹽場效益日漸滑坡,企業的食鹽銷售狀況往往是入不敷出,迫於發展壓力企業急需開拓新的收益路徑,打破“僵局”。
2003年,青海鹽業公司駐茶卡辦公樓搬遷,留守人員將眼前的筒子樓改造成為賓館,幾名留守人員成為了賓館最初的員工。當時,為了增加賓館收入,他們走出工廠,從鹽場職工變為了旅游經紀人,常年奔走在外和旅行社接洽聯系,以免費參觀鹽湖的方式吸引外來人員住宿的方式進行創收。
旅游產業最初邁出的腳步艱辛曲折,然而在漸行漸遠地摸索中感覺前景開闊魅力。
春暖花開的時節,茶卡鹽湖的旅游市場也迎來了復蘇。在茶卡鹽湖天空之鏡景區的售票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已經排成了一條長龍,等待著檢票進園……
“現在不像以前,游客通過掃碼就可以自助進入,省去了繁瑣的檢票過程,讓游客們的體驗變得更好了。”青海茶卡鹽湖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職工徐光告訴記者說,“今年3月份,我們實行了網上預約售票,到3月3日正式開園已經有很多游客通過網絡在線購票了。”
記者看到,在往景區走的一小段地方各種琳琅滿目的特產小攤前生意火爆,這裡販賣的茶卡鹽、鹽雕、手工紀念品、牛肉干、酸奶、黃蘑菇等各類頗具當地特色的產品和食品深受游客喜愛。在眾多攤點裡出售自家牛羊肉制品的馬一海買說,沒想到自己從一個放羊娃變成了小老板,自從茶卡旅游火了后,自己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
據一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青海鹽業成立專門從事茶卡鹽湖旅游工作的公司,拉開茶卡鹽湖旅游快速發展的序幕以來,總接待游客人數從最初的2.6萬人次,躍升到去年的22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相比十年前呈百倍增長,旅游產業發展勢頭突飛猛進。
歷經十余年磨礪的茶卡鹽湖旅游發展,而今走得越發鏗鏘有力。
創新,讓茶卡鹽湖更具魅力
“近幾年,茶卡鹽湖旅游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在喜迎眾多游客的同時,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勢頭猛進的旅游發展勁頭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短板和不足,諸如缺乏現代化的旅游管理經驗、旅游產業項目單調、鹽湖內涵挖潛薄弱等問題。”青海茶卡天空壹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魯建剛說。
藍天白雲與鹽湖相互映照,走在湖面棧道,猶如行走在畫中。當記者來到茶卡鹽湖“天空壹號”景區時,盡管還未到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但前來這裡旅游觀光的游客依舊很多。
“以前在手機上經常刷到這裡,想了好久也沒來成,這次趁著五一節前人少,我和老伴就從陝西報團過來了。”來自陝西的游客悉培元,今年50多歲了,退休在家后旅游成了他的愛好,他原本以為就是下車拍拍照就結束了,沒想到景區裡的各種體驗項目讓他收獲滿滿。
“提升景區旅游品質,不僅要迎合游客的喜好,也要從樹立茶卡鹽湖旅游品牌,加快景區項目建設,挖潛鹽文化內涵,發揮帶動輻射作用等多方面作為抓手,這樣茶卡鹽湖旅游的熱潮才能經久不衰,才能贏得廣大老百姓的認可。”魯建剛說。
茶卡鹽湖旅游的井噴式發展,並沒有讓當地旅游發展企業一時沖昏了頭腦,借著“茶卡鹽湖旅游火爆”的熱度吃“現成飯”。相反,公司隨著企業創新改革步伐的深入推進和“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的並行,這讓茶卡鹽湖旅游發展的思路布局更加清晰: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潛力,統籌“大茶卡”鹽湖旅游,建設游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設餐飲購物中心和農牧旅游產業園。
高原第一個鹵水漂浮館讓游客在欣賞鹽湖瑰麗的風景之余,深度體驗鹽泥、鹽浴、鹵水漂浮等8個游樂項目,近距離感受鹽文化帶來的魅力﹔大型歷史馬術實景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場面氣勢宏大,民族特色濃厚,帶給游客扑面而來的草原壯闊﹔音樂節、草原駱駝、水上排筏、沙灘車等項目讓游客體驗更加豐富……
環顧整個園區,不論是游客服務中心“互聯網+”的服務體驗,容納近千輛汽車的停車場,或是鹽湖停放著的由“鹽斗”小火車改造的藝術品,豐富多彩的游客體驗項目,一處處細節中展露著景區高質量發展的足跡。
勢頭正猛的“旅游熱”在為茶卡鹽湖景區帶來“名利”雙收的同時,茶卡鹽湖旅游發展的生態圈也正慢慢完善和優化,從剛開始的僅僅依靠景區門票、餐飲、賓館等的景點旅游,逐步發展成了將生態保護、循環經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全域旅游,不僅輻射帶動周邊農牧民群眾致富增收,而且像茶卡鹽文化、當地蒙古族特色文化的融入也讓這裡大放異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