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滚动新闻

建好管好用好丰收水(话说新农村)

王 浩
2023年02月24日09: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加快补上农田水利设施短板,畅通管水用水的堵点断点,让丰收水润泽田畴沃野

  “及时浇上‘第一水’,小麦起身,心里真踏实。”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东郎坞村村民尹殿东说,“过去一到用水高峰期,就要开着三轮车拉水。如今用上指针式喷灌机,自动喷洒水雾,省力又节水。”当地改造新建扬水站、涵闸、节水喷灌等设备,疏通田间“毛细血管”,水蓄得足、引得出、流得畅,春灌有序开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经过多年建设,灌溉水从源头畅流到田头,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丰产田。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7亿亩,这些耕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可以说,日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牢牢端稳饭碗,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事件可能趋多的态势下,“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能拧紧防灾减灾的“安全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当前一些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存在淤塞、萎缩等情况;一些小型堰塘、泵站、机电井房年久失修,清水入田存在梗阻。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接下来,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加快补上农田水利设施短板,畅通管水用水的堵点断点,让丰收水润泽田畴沃野。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既要建大动脉,又要畅末梢。一张完善的灌溉网,有大水库、主水渠、大泵站,也有小微型农田水利,各类工程协同配合,汩汩清水循环畅通,才能有效扩大耕地灌溉面积。针对“重骨干轻配套”问题,各地应整合资金,加强部门协作,全力补网强链,特别是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精准发力。比如,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衔接工程和配套工程,让水网连通田网、大水利惠及小农户。

  建好更要管好,农田水利设施才能持续发挥效益。针对建管脱节、良性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各地积极创新,摸索出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管理形式。接下来要从明确设施管护主体上入手,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专业化队伍,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自主管护,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确保工程修护有人管、农民浇地有人组织。

  有水用更要用好水,节水灌溉是关键。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灌区节水改造,推广喷灌、微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设备,鼓励农民种植节水作物、品种等,实现良田良艺良种相统一,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治水兴民,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好水用好水,才能让广大农民丰收更有底气,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日益坚实的水支撑。

(责编:况玉、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增强“西引力” 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2月23日,西宁市城西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区长袁文代表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2022年西宁市城西区全面完成7类20项民生实事,交付了一份提气的“成绩单”。本网从大会获悉,2023年,西宁市城西区将增强“西引力”,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青海出台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
  人民网西宁2月22日电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出台《青海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活力。 《方案》结合青海省科技人才工作性质和科技活动特点,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人才”三类,着力解决全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存在的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问题,改变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片面做法,破解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励以及唯帽子等倾向,合理设置和使用评价指标,避免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不同人才实行差别化评价。…
奋进的春天|高原烟火气中潜藏的消费复苏
  顾客们忙着挑选菜品,服务员们“跑着”服务……近日,青海省茫崖市创业路一家餐饮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每天下午6点左右进入高峰,日均人流量大约200人左右,翻台快,每晚忙到12点左右才能喘口气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