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夕阳红”

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人员上门给老人做健康检测。青海日报记者 倪晓颖 摄
“孙奶奶,我们先进行实名认证,填写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然后进行人脸识别,完成这些流程就可以了。”1月6日,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贾小社区工作人员余小青来到贾小20号院孙正芬老人家中,打开青海人社通手机App为他进行养老保险资格认证。
“辛苦你了!还让你专门跑一趟来给我办理这个认证。”今年90岁高龄的孙正芬在余小青的帮助下,在家顺利完成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老人十分满意。
“宋叔叔,我又来了,看看还缺点啥,上次买的高血压药吃完了没?”贾小社区党委书记王海英每月都会来看望家住贾小小区的宋延庆老人。前不久,老人不小心在家中摔了一跤,腿部软组织挫伤,上下楼成了难事。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当起了老人的“子女”,帮助老人买菜,带老人看病等,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下棋、聊天、唱花儿……社区里的“老年之家”还给老人们提供了欢聚一堂的场所,精神状态自然就好。如今,特色养老服务在西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西宁市已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城乡协调发展的“为老服务圈”。
“有‘他们’陪着,我心里格外踏实。”今年83岁,家住西宁市城西区医财巷西社区的何道芬老人口中的“他们”,是门磁感应、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等一系列智能产品。何道芬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以前心里一直担心自己年龄再大一些该怎么办?没想到政府替我们着想得更周到,平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还会到家里探望,帮着做些家务,测量心率、血压,特别贴心。”
何道芬老人享受的服务,是西宁市为数万名老年人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的缩影。为切实解决西宁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难的问题,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西宁市于2022年年初开始全面实施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切实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不愿住”“住不起”养老院的难题。
同时,西宁市制定《西宁市实施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保障措施,以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及中等偏下收入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确定了一次性床位建设补贴最高不超过5000元/人,服务补贴最高不超过每人每月220元;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所盼所求,确定了7大类23项医疗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及信息化服务,并首次将高原病护理纳入服务范围。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这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家事”,更是一项关乎保障民生的大事。
“几天不吃就会想念幸福食堂的饭菜。这不,打电话预定的饭菜刚从助餐点送过来。”正午时分,家住城西区文亭巷社区的黄建华老人指着桌上的饭菜笑呵呵地说道。
文亭巷社区制订了幸福食堂营养均衡、惠民价廉的贴心套餐食谱,每天为高龄、困难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助餐服务。并实施了幸福食堂提质增效扩面工作,发动沿街商铺广泛加盟,使就餐服务供给更加多样、丰富、美味。
“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文亭巷社区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说的话牢牢记在心上,针对辖区老年人日益增多、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际,在服务老年人方面采取了不少“实招”“硬招”。
文亭巷社区先后引进两家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通过走访关爱、电话陪伴、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给予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更多的心灵慰藉和生活关爱,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而且,对各类办事服务系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办事更智能、生活更便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城市到农村,随着西宁市充分利用社区、农村现有资源,普及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社区照料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现居家“老有所养、老有所安”,逐渐走出了一条西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幸福之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国家发改委下达20000余万元助力青海推进以工代赈
- 人民网西宁1月5日电 (刘沛然、杨启红)本网从青海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前下达青海省2023年部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投资20815万元。 据了解,为尽可能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广泛吸纳当地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根据青海省内各县(市)项目用工量及报酬发放测算,本批计划分解下达中央财政资金以工代赈任务投资20815万元,最低应发放劳务报酬4487万元,占中央衔接资金的21.56%,预计带动当地群众1948人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