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版图“绿意盎然”
—— “喜迎全省两会”特别报道之二

青海湖美景。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开高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青海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正举全省之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
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大手笔、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深处,天蓝地绿水清已是各地的生态标识,青海儿女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这些青海部分生态指标的变化,背后承载的是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破题”,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以生态保护定量做大发展增量,并继续做好生态优量,把保护生态统筹到发展始末,贯穿到工作始终,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不断深化。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裸鲤的唯一栖息地,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景观的代表性都独具特色。数据显示:目前青海湖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98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到57.1万只;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草原植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湿地保护率达69%,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
现如今,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绿色空间不断“扩容”,国土绿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从增绿到增效的递进,这是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2017年,青海掀起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的热潮,成为青海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每年春天,从湟水之滨到黄河沿岸、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腹地,山头上、校舍前、公路旁,全民参与植绿护绿,一场“大会战”酣畅上演。年轮递增,新绿扩面,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青海已成为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青海是湿地大省,近年来,一系列湿地保护项目实施,一批退化湿地被修复,改善了部分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湿地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目前,从三江源头到青海湖畔,水量、水体和湿地面积等均呈递加走向,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不仅展现了丰沛的“中华水塔”亮丽形象,还展现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风采,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9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
生态投入和治理力度前所未有,青海儿女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以有为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了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作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数量增至11.41万吨,每年5月底至8月,数以百万计的裸鲤长途洄游,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奇观。在青海大地上,目前还监测到黑颈鹤有1000余只,普氏原羚近3000只,藏野驴有8万余匹,野牦牛有9400多头……一个个令人兴奋的数据,反映出青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的巨大成效。
绿色发展春潮扑面而来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瞄准产业绿色化转型方向不动摇,发挥比较优势,锻造产业长板,从源头到末端,产业正在质效升级中向绿向轻向优转型,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建设产业“四地”如火如荼,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绿色发展的春潮扑面而来。
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挖掘资源优势的“最大值”,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目前,已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新型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并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三分之一的锂电池出自青海,青海生产的钾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洁能源产业可谓是“风生水起”“风光无限”,从“绿电”7日、9日、15日到“绿电三江源”百日、“绿电7月在青海”和“绿电5周”,看涨的数字印证着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的足迹。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
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目前青海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成为热门打卡地,茶卡盐湖凭借盐湖资源走出了“工业+旅游”的有益探索之路,从油嘴湾到青海“小三亚”,“花海经济”、乡村旅游也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目的地,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
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冷凉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就在西宁,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拉格日模式”,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梅陇模式”,修复、保护、发展并重的“甘德经验”等,成为可供借鉴学习的典型。
海晏河清、碧草连天,青海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在祖国大地上,青海的绿色“版图”成色越来越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国家发改委下达20000余万元助力青海推进以工代赈
- 人民网西宁1月5日电 (刘沛然、杨启红)本网从青海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前下达青海省2023年部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投资20815万元。 据了解,为尽可能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广泛吸纳当地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根据青海省内各县(市)项目用工量及报酬发放测算,本批计划分解下达中央财政资金以工代赈任务投资20815万元,最低应发放劳务报酬4487万元,占中央衔接资金的21.56%,预计带动当地群众1948人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