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十年|文旅融合结硕果 奋进发展新征程
十年来,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旅游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音乐剧《花儿·少年》。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加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成塔尔寺大景区、藏医药博物馆一期、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等文旅融合特色项目,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湟文化景区景点。打造了“第三极看海洋”“高原观熊猫”“四季泡温泉”等文旅特色产品。“几何书店”作为本土文化品牌落地国内多个城市,唐道637和力盟商业巷步行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出台全省首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奖励办法,打造了西纳川休闲农业、窎沟片区民俗文化等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1个,全国乡村旅游能人6人。
完善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跃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投资7.5亿元,总建筑面积6万余㎡,建成西宁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新颖的设计、完善的设施,成为西宁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形象新地标。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93个。推进西宁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全年开展“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在家门口看演出、参加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常态”。
西宁市博物馆。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狠抓精品创作,文艺创作勇攀新高峰。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整合文旅优势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盛宴,先后推出《古道传奇》《天域天堂》《花儿·少年》等一批反映河湟历史文化、人文典范、地域风情,又深受游客喜爱、广受社会认可的精品力作。音乐剧《花儿·少年》作为青海省唯一代表作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与沿黄九省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大型秦腔戏《尕布龙》代表青海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全国巡演超百场。
加大资金投入,广电事业开创新天地。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6亿元,先后实施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应急广播等公益性项目,使全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台(站)64座,农村“户户通”用户达到19.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4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67%,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和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突出活化利用,文保传承绽放新活力。出台《西宁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投资8000余万元实施文保工程30余项,普查国有可移动文物5279件/套,申报评定8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省级以上43个),160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以上69名),不可移动文物1301处(其中省级以上83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依托特色资源,推动城市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推出青绣香包、银铜器、藏式家具、藏毯绒纺等文创产品。打造形成圣源藏毯、格桑花等一批知名文旅品牌。
青绣香包。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聚焦专项整治,行业监管取得新成效。组建旅游旺季服务保障工作指挥部,成立西宁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和西宁市旅游服务中心,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及“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创新推广方式,宣传营销开启新篇章。连续举办六届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四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两届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特色节庆活动。“西宁美食节”“冬游西宁”入选2021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案例。西宁市先后荣获“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十大网红旅游城市”“避暑旅游十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为目标,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奋力谱写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华丽篇章、加快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作出积极贡献。(来源: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有回音|村广场存放小麦影响村容村貌?一条留言获解决
- 麦收季节,占用公共场地打场晒粮现象频发。 8月23日,有群众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青峰村有村民在村广场存放小麦秸秆半月有余。…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