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州县动态>>西宁>>大通

西宁大通:兴“三乡”话“振兴”

2022年07月26日16:41 |
小字号

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深化“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以市民下乡带活农民、能人回乡激活农业、企业兴乡盘活农村,有序推进“三乡工程”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

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凝聚“三乡工程”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大通县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暨“三乡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统筹调度安排,推进工作落实,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印发《大通县2022年推进“三乡工程”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乡镇及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指挥部办公室牵头抓总,推行清单管理,定期实时调度,统筹推进“三乡工程”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把宣传引导作为推进“三乡工程”的重要举措,制定印发《大通县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暨“三乡工程”宣传工作安排》,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载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加大“三乡工程”政策宣传和典型经验宣传。在新华社、农民日报、青海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推进“三乡工程”做法成效和示范典型,在西宁晚报社、西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三乡工程’在行动”等专题专栏,在西宁电视台播放“三乡工程”宣传片,截至目前,市级以上报刊、媒体发布各类信息92条(次),并在全县公交车、出租车、电子屏、电梯物联网、旅游接待点等多维度滚动播放宣传片和宣传标语,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市民下乡消费环境。一是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开展10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推进2个美丽城镇和33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和2400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项,巩固提升20个村3.6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青林上阳山小流域治理32平方公里,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5公里,实施1项县乡道改造工程。完成大通县4个4G基站、“补针点睛”行动,开展5G网络融合应用试点,完成3个5G基站建设任务。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户厕5470座,农村公共卫生厕所1座。创建森林乡村2处,开展村庄周边、交通沿线、河道两岸绿化0.81万亩。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400人(次)。对已建成的县7个农村老年之家进行能力提升,新建护理型床位100张。建立大通县“五个百分之百”入户走访综合救助制度,完善医保、人社、就业、残联等部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定期比对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充分释放“单人保”政策效能,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照困难程度相应予以分层分类的救助。三是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多维度推进“三乡工程”建设,丰富和提升“三乡工程”文化内涵。旅游方面,全面推行“乡村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多元开发,强化乡村文旅品牌及农产品品牌建设,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1条,梳理全县生态旅游风景道2条,对1个乡村旅游景区、2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农业方面,强化农产品商标品牌培育,深挖辖区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加大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培育和品牌创建力度,指导商标持有者规范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管理,协助西宁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申报“河湟田源”区域公用品牌,并指导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优化创业环境,拓展能人回乡创业渠道。一是盘活资源资产。对5个村级健身广场健身器材进行更新换代,建成乡镇灯光篮球场8块、足球场3块并培训50名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利用,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流转。盘活闲置宅基地、“四荒地”等资源资产,鼓励由村集体经济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保障集体建设用地拨用,建立完善基准地价体系,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工作。在全县21个村实施中央财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加强对扶贫资金形成资产的管理,强化扶贫产业管理运行,完善使用机制,探索经营性资产盘活利用渠道,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搭建创业平台。组建“宁人回乡”联络站,依托创业孵化基地,为10名农村创业者提供孵化服务,举办2场创业讲座、论坛等创业活动。参加西宁市第四届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0个以上,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举办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2场次,组织不少于200名的农村劳动力到省外实现就业;巩固9个帮扶车间,就近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园3家。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开辟乡村企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新建改造提升基层供销社3个,提升基层组织为农服务能力。健全多层次村级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工程,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2000人(次)。四是强化创业培训。培训村“两委”150人(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50人(次)。培育农村创业主体,开展创业培训4场次,培训回乡返乡在乡劳动力100人;开展农民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2900人(次);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次)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培训各类人才35人(次),开展星火培训专项1600余人(次);开展“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暨农牧区创业致富青年“领头雁”培训班1场次,培训人员50名,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训2期,培训人员60人(次);开展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1期,培训人员50人(次)组织全县涉林涉草企业(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积极参加市级培训1次。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企业兴乡活力。一是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制定印发《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实施方案》《西宁市2022年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任务》,建设3个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1个千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改造旧温室500栋。建设标准化牛羊养殖场6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家,打造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组织乡村特色品牌企业参加品牌推介会2次,宣传大通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其中:参加天津推介会1次、新华联品牌推介会1次、华北国标食品博览会1次。二是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完成订单农业0.7万亩;开展土地托管服务2.1万亩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旅游接待点等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主体,新增1家特色民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支持县级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推进“家政兴农”,引导和鼓励1家大型家政企业分别与周边农村建立劳务供需合作机制,支持农民就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产业等项目的带动效益。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小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密切“农户+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各1个,协助农民合作社销售农产品1.65万吨。(来源:西宁市大通县委宣传部)

(责编:顾斐菲、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八桂大地惊艳亮相第23届青洽会
  人民网西宁7月22日电 (况玉)7月22日,在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坐落于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的广西主题馆正式开门迎客,向世界展示广西的独特风韵,为本届展会增添一笔绚丽多彩的壮美颜色。 开馆仪式现场。…
“中国牦牛之都”荣誉称号落地青海玉树
  人民网玉树7月20日电 (杨启红)7月20日,首届中国(玉树)牦牛产业大会开幕,省内外党政代表、专家学者、相关企业负责人齐聚青海玉树,共商共谋玉树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会议现场,还举行了“中国牦牛之都”授牌仪式,“世界牦牛之都”申请仪式,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仪式,并宣读了首届世界牦牛可持续发展“玉树宣言”。…
青海:“绿电5周”预计减排二氧化碳816.1万吨
  人民网西宁7月24日电 (甘海琼)本网从7月24日举行的“青绿之约”绿色电力成果发布暨绿色电力市场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在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省连续35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绿电5周”系列活动期间,省内用电负荷全部由清洁能源供应,全清洁能源供电周期延长至35天,“绿电”成效取得新突破。 今年“绿电5周”期间,青海省预计清洁能源发电量99.75亿千瓦时,占全省用电量的1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