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一辈子,就干好育牛这一件事”

刘沛然
2022年06月25日11:16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如果不是山脚下的汉字,初来这里会觉得到了“瑞士”——高山、草原、牛群、鹿群。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中心副主任殷满财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回忆。

大通种牛场的草场。人民网 刘沛然摄

1988年,从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中专毕业后,殷满财来到了位于西宁市大通县达坂山下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中心下辖的大通种牛场。却不曾想马上会遇到失败。“咱们培育的牦牛又闹开了,还把人顶了,都没人敢养了。看来‘75%的牦牛’还是不行。”一句话,殷满财感觉“天塌了”。

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中心会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展了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75%的牦牛”是指含有75%野牦牛血液的杂交牦牛,这是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牦牛繁育中心培育的牦牛品种。

“我们刚来的时候交通不便,有时候半年回去一次,甚至一年回去一次。”对于那时的殷满财,除了失败,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想家。“后来在这结了婚、有了孩子,加上开始做科研忙起来了,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的达坂山里,大通种牛场牦牛育种与繁殖试验站的干部职工以及科研人员们,抱着对牦牛育种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大通牦牛”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农业部发布第470号公告予以批准。

大通种牛场的野牦牛种公牛。人民网 刘沛然摄

“培育出来以后,我们感觉特别自豪!”今年54岁的殷满财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这一路走来真是百感交集,“对这里感情特别深,在这干了一辈子了,不只是工作,而是热爱。”

如今,经过了四代的杂交繁育,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具有50%野牦牛血液的杂交品种“大通牦牛”已经获得成功——繁殖率较高、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的大通牦牛后裔在推广区已超145万头。

“一辈子,我们这一帮人就干好育牛一件事。”殷满财看着种牛场里的“90后”们,眼角充满笑意。“现在这里许多年轻职工的父母也是原本场里的职工,他们也热爱这里,新一代们肯定比我们干得更好!”

(责编:顾斐菲、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青海落实42.29亿元水利投资建设资金 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人民网西宁6月23日电 本网从青海省水利厅获悉,为认真落实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青海省水利部门统筹落实水利投资建设资金42.29亿元,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充分发挥水利有效投资拉动作用,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贡献水利力量。 青海省水利部门围绕稳住经济大盘,精心组织、精准调度,加大对在建21项重点水利项目的跟踪协调和调度力度,全力推动重大水利工程有序复工达产。…
壮观!青海长江源区发现一处白垩纪地质景观
  人民网西宁6月23日电 (顾斐菲)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科考先遣队员张永一行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时,在青藏公路日阿尺曲一带发现一条红色山脉,是青藏高原109国道沿线一处壮观的地质遗迹。该山脉由晚白垩纪钙质胶结的粉、细砂岩与古近纪紫红色、砖红色复成份砾岩所组成,呈近东西走向,两坡不对称,南陡北缓,地层剖面出露清楚。…
“小板凳”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在卡阳
  六月,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绿意浓浓,湟中区委党校卡阳分校内,干部群众围坐在小板凳上,传达学习着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一瓶矿泉水、一块西瓜,语言朴实、热火朝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