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聚焦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青·听|优秀党员故事

宋仁德:用知识与实践守护好三江源头的牦牛藏羊

2022年05月29日09:2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截至2021年6月5日,青海省共产党员总数为42.53万名,他们在高原大地、各行各业,为青海发展、民族兴盛默默奉献,贡献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撑起了应有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为营造学习宣传贯彻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浓厚氛围,人民网青海频道联合青海省委组织部推出《青·听|优秀党员故事》系列报道,倾听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牛羊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更是牧民们的生活和精神寄托,我愿做一头永远守护玉树的‘牦牛’。”这是宋仁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已过知命之年的宋仁德,现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 被选派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是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986年,宋仁德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后到玉树州畜牧兽医站工作。1997年选派到日本宫崎大学农业部攻读硕士,之后又获日本鹿儿岛大学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又回到玉树,这一干就是36年。

2020年宋仁德前往曲麻莱县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鉴定后备种公牛。本人供图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恢复困难,用牺牲草地来换取短期收益是行不通的。我就是要把高原畜牧业应用基础研究搞起来,让老百姓能在这草原上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宋仁德说道。

在高海拔草原上做牦牛草地方面的研究,没有七、八年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而国内的科研项目通常三年结项,加上野外调查的辛苦和繁琐,让很多科研人员却步不前。而宋仁德光在“牦牛藏羊的放牧行为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一个试验项目上就连续做了12年。像这样的项目,在他主持的基础研究中却很常见。

2020年宋仁德前往治多县多彩乡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现场检测寄生虫。本人供图

在宋仁德的带领下,通过玉树州畜牧兽医人员的不懈努力,全州连续8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人病兽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为依托,在玉树州建成了11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研发推广为核心技术的示范基地,上百个示范户设置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实验围栏,进行牦牛复壮选育、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辐射带动牧民万余户。取得了适龄母牦牛繁殖率提高45%、越冬牦牛平均体重提高23.4公斤、牦牛出栏时间缩短2年以上的好成绩。“玉树牦牛”“扎什加羊”两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审定并进入名录。通过对牦牛“放牧+补饲”技术的多年推广宣传,使玉树地区牦牛养殖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的靠天养畜到投入型高效养殖的历史性转变,每年他也为此有大半时间奔波在合作社、牧民家、牛群里。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宋仁德始终把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铮铮誓言转化为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重大任务中的担当作为。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从废墟中艰难爬出来的宋仁德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他每天的工作是寻找、确定动物的埋尸地点,联系挖掘机和铲车,现场搬运动物尸体。由于尸体腐烂得厉害,尽管戴着双层口罩,仍有令人窒息的气味,宋仁德却没有退缩。在地震后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共处理狗尸体4987条,马62匹,给12万多只牛羊紧急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防止了“大灾后有大疫”的发生。

2019年玉树抗雪救灾期间,宋仁德前往杂多县扎青乡指导牧民群众灾后补饲技术。本人供图

2019年1月,玉树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4万多牦牛和藏羊死亡。宋仁德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请缨,带领他的团队奔赴重灾区进行“雪灾后牦牛藏羊补饲技术”“雪灾后死亡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工作,创造了大灾之年死亡牲畜数少于正常年景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优良成绩。

在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场人民战役中,宋仁德带领玉树州畜牧兽医人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精神默默无闻地战斗另一个战场上,守护着一方的安宁。他通过与农牧民、养殖场、合作社有着密切联系和具有专业防控知识的优势,利用动物防疫网络广泛宣传并实施个人防护、消毒灭源、疫情报告、无害化处理、动物及动物产品购销等与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恢复生产保障供给。

目前,“玉树牦牛”和“扎什加羊”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在继续优化选育和扩繁中,作为优良家畜品种在牦牛主要产区推广,宋仁德希望牧民们通过牦牛藏羊的生态高效养殖增加收入,过上好生活,也保护好这片草地,让子孙后代在这里生生不息。(杨玥整理)

(责编:刘沛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