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不负重托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新高地

江源平
2021年11月11日08:39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1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里是藏羚羊、雪豹、红花绿绒蒿、雪莲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乐土,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

  这里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

  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也是魅力无穷的高原净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这里是青海,这里的源头活水成就了青海,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我们带着“三江之源”的名片走向世界。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美好生活的蓝图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繁盛之上,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四季交错,日月升替,青海为生物栖息地撑起多样性“保护伞”,“鱼鸟共生”画面不断上演,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

  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经完成并全面启动设园工作,正在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和昆仑山国家公园建设。青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整合后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高4.8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近年来,从青海湖裸鲤资源濒临枯竭到“鱼翔浅底”,从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到种群不断扩大,从面积持续缩小被担忧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到水位连涨、大湖“王者归来”,通过统一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不断向好发展,为青海湖流域绿色保护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依法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制定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青海省省级自然保护地调整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规章。加强自然保护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6个自然保护地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自然保护地巡护执法绩效考核制度。

  ……

  青海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功能多样、面积广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构成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体制基础。

  江河奔流,动物欢畅。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我们要不断强化栖息地整体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监管,将更大面积的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纳入严格保护范围,开展重要栖息地状况调查、监测、评估并建立名录,建设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开展栖息地优化整合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跨境区域保护,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栖息地整体保护生态廊道,实施受损栖息地修复工程,探索荒野地系统性保护和“再野化”实践。通过开展河流洄游通道与产卵场保护,扩大栖息地保护面积,有力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好转。

  3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三江之源”多民族文化交融,文明之美熠熠生辉,这里有很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形成了珍爱自然、善待万物的传统文化。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反映青海省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近年来,青海省六州两市都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雪豹频繁现身,成为青海省生态改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长途货车司机赵玉龙在可可西里一带经常能看见觅食的藏羚羊。“早些年,藏羚羊见到车和人影会惊慌逃跑。现在它们不害怕了,每次与藏羚羊相遇,藏羚羊会站在原地不动,和人们对望。”长年跑青藏线,赵玉龙留意到每逢迁徙季,民警、生态管护员会驻扎在109国道两旁,守护藏羚羊的生命安全。过往的司机和路人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很少打扰藏羚羊的生活。

  到目前,全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10.04万吨,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0多种,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全省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

  我们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基本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保护地体系。目前,全省共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基本形成了以天然林(灌丛)、野生动植物、荒漠及湿地生态系统等为主的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覆盖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省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70%以上的湿地、30%以上的森林灌丛纳入严格保护范围。

  ……

  青海省依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有效保护各类保护地内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完整性、原真性,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

  随着青海省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数量的逐步恢复和增加,为青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

  守生命之源,筑生态根基。从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持续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恢复,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与评估,发布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实施动态可持续监测保护。强化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加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及乡土树种保护,开展极小物种种群抢救性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实施迁地人工繁育保护,开展人工种群繁育野化实验,保存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

  4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雪山冰川到江源流域,从湖泊湿地到草原草甸,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生态环境,在青海几乎都能见到。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条例、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特有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

  结合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对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强化救护中心建设,研究制定陆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规划,推动率先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国家基因库,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青海省共有11个省级和国家级保种场。201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目前,已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00余份,抢救性收集古老农作物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以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400余份。对38个畜禽品种从区域分布、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初步梳理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和数量。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湟水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适生植物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通过项目实施,将实现对高原乡土湿地植物开展人工培育及小规模栽植等技术研究,选育出适宜湟水流域适生的特色湿生植物,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综合集成配套湿地景观绿化提供技术示范,为今后研究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

  于生态秘境之中,倾注好奇的凝望。以生命参悟自然,感受血脉的交融。青海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科学支撑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我们要构建特有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建立青藏高原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国家基因库,提升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青海复份库。实施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5

  共担生物安全,智领多样未来。生物安全关乎人民健康福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核心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必争必保的底线。

  推动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构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政策、路径和举措,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对于确保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

  青海省完善省、州(市)、县三级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监管体系,建立防范、打击涉及陆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司法鉴定体制,组织开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专项行动。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推进“人兽冲突”问题解决,先后三次组织专家开展“人熊冲突”调研,争取110万元人熊冲突防范试点项目,有效推进致害赔偿保险试点。

  9月28日,由青海省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鼠害防治指挥部主办,西宁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协办、大通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承办的“2021年重大动物疫情及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进行。演练内容包括疫情发现与先期处置、应急响应与应急处置、应急响应终止与善后处置及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等四大科目进行。通过此次应急演练,检验了重大动物疫情和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总体水平,切实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西宁海关联合青海大学以“国门生物安全 你我共同守护”为主题,开展“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宣教活动。西宁海关关员重点结合国门生物安全、疫情防控知识和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等,通过讲座、问答互动、防护服穿脱、疫情防控一线海关关员工作场景展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普及国门生物安全知识,号召大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主动向身边人做好生物入侵危害宣传,大家一起共筑国门生物安全防线。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把生物安全法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要推进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应对,建立省级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协调机制,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和省级菌毒种保藏中心,提升重点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大尺度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介质病毒调查,提升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能力,完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6

  守护,为了多样的精彩。“物种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意味着“物种丰富”,还意味着蓬勃健康的生态系统,以及带给人们心理的享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创新性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和修复,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从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不断擦亮生态名片,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青海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

  踏上新征程,青海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高地具备更多条件,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展望未来,我们要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贡献“青海样板”。

  (本文执笔/雷欣钰)

(责编:陈晶、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