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唱响青海民族团结“同心曲”

杨玥
2021年10月24日09:42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随着各项议程顺利完成,第五届青海改革论坛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中11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示范省建设”等关键词,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理念和决策部署展开研讨,既有专家学者从理论视角引发的睿智思考,又有一线实干家从实践层面提出的务实举措,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做到了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

深化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认识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意识理念;对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壮大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正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第五届青海改革论坛现场。人民网 杨玥摄

对此,青海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星亮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轨迹,从“国家统一之基”“精神力量之魂”和“民族团结之本”三个方面,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沈桂萍以其独到的见解,从中华民族建设的历史路径、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话语体系、尊重差异性和增进共同性等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岩另辟蹊径,从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系统阐述党的民族理论、民族观点和民族政策,以及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起到了正本清源、启发思考作用。

进一步明晰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思路

党的百年历程证明,党的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归根到底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走好这条道路的精神之魂与动力之源。

第五届青海改革论坛现场。人民网 杨玥摄

基于这个思路,公保扎西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民族工作的灵魂和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青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积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祁进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支撑、实践推动作出了很有见地的阐述。

青海省海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赤桑太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要从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化理论研究与指引、强化实践推动与创新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省政协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化平从省情实际出发,对青海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走在前列作出了深入的思考。

为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提供方法路径

对于青海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而接续奋斗这一现实问题,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提出要以建设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为重任,以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为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在丰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

第五届青海改革论坛现场。人民网 杨玥摄

公保扎西指出,青海要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推动实践创新、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总结经验、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扎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青海经验”。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县长卓玛当周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五个结合”,并针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从夯实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等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果洛样本”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董卫则认为,要立足青藏高原大空间,充分发挥青海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基础,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遗产大格局的设想。

下一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将把论坛成果汇编成册,报中央有关部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深化研究有关意见建议,做好教学培训,武装头脑、推动实践。青海改革论坛在过去五年中“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经验,初步趟出了一条青海打造新型智库高端品牌的路子,为有效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充分挖掘青海省智库力量的同时,继续重视借助外部力量,共同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贡献。(内容综合来源自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责编:马建辉、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