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
——走进新玉树④
“羊羔花盛开的草原,是我出生的地方,妈妈温暖的羊皮袄,夜夜覆盖着我的梦……”前些年,一首《妈妈的羊皮袄》红遍大江南北,作为曲作者的扎西多杰似乎出道即巅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称羡的故事。
7月30日,看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团长扎西多杰时,他正顶着烈日、站在场地中央和演员们讨论着表演的细节。神情投入,但脸上挂着一抹疲惫。
“这次开幕式,我觉得最突出的几个元素就是感恩、低碳、环保和古朴。”作为玉树州成立70周年暨第12届康巴艺术节开幕式的总导演,几个月的辛苦筹备,扎西多杰希望这次演出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议的那样: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研究,发现和挖掘新的非遗文化,更完整地保留玉树地区的民族文化。
扎西多杰是地地道道的玉树人。父亲是一名粮油工人,母亲是农民。家里10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人口多、收入少,扎西多杰清晰地记得,他八九岁时家里欠了800元的债务。
1978年,扎西多杰进入玉树州文工团。时至今日,他还记得老师第一次把琴“架”在他脖子上的感觉。
“别扭,不舒服。”扎西多杰比划着笑出了声。可即便如此,在那几年,他几乎每天都要练习8个小时以上。也正是这段时间,玉树文工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年代”,创作、演出……一年到头,国家级的奖项就能拿回好几个。在这种浓郁的创作氛围中,作为小提琴手的扎西多杰快速成长起来,开始从演奏向创作转型。
1987年,扎西多杰从甘肃学习回来,碰巧团里排练了一个新的舞蹈,“半路出家”的扎西多杰担任编曲。不久后,一首《美丽的玉树》创作完成,并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
第一次“试水”便崭露头角后,扎西多杰创作了让他名声大振的《妈妈的羊皮袄》等一系列歌曲。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在一次次创作中,他对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玉树地震后,扎西多杰策划排练大型民族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先后到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演出。2016年,大型非遗民俗音乐剧《音画玉树》跟观众见面。在此之后推出的《昆仑骄子》等一批舞剧和民俗音乐剧,对推动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新身份之后,扎西多杰觉得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他在创作的同时,开始关注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一直在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挑战是什么?”扎西多杰说:“我觉得有魅力的东西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并没有吸引力,他们更喜欢一些流行的音乐。”
在扎西多杰眼中,这种选择关于文化自信、关于传承。
“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但现在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面临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困境。一位民间艺人的离世,也许就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正因如此,扎西多杰提出组建“非遗传承剧团”——在既有的文艺团体基础上打造“非遗”剧团。
“一个剧团,花一笔经费,就可以办两件事。”在奔走呼吁的同时,从未停止创作的扎西多杰始终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不能淡忘传统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我的初衷,不会变。”
在被选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暨第12届康巴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总导演之后,从去年年底开始,扎西多杰便着手策划,他希望奉献一台不一样的演出,展示家乡人民砥砺前行、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和家乡70年来的发展成就。
眼看人生即将迈入第60个年头,扎西多杰调侃自己干不动了,但那颗热爱创作的心依然滚烫。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创作出更多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作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