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管控机制和高山环保机制逐步健全,珠峰生态脆弱,但保护系统日趋完善
5月末的珠穆朗玛峰,山巅风力略收,降雨尚未来到。正是一年中最适宜探索万山之最、冰雪之乡的时节。60年前的此时,中国登山先驱开辟了北坡登顶的线路;60年后的此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冲顶成功。
同时在山间进行作业的,还有2020年春季登山垃圾清理回收活动的工作人员。5月11日,西藏自治区2020年春季登山垃圾清理回收仪式在珠峰大本营举行。据报道,奥卓友峰、希夏邦马峰已完成“清洁”,珠穆朗玛峰的“打扫”也将在6月结束。至5月中旬,这3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已“减重”约6吨。
去年,西藏自治区曾发布数据,自1960年起,珠峰北坡登顶累计达到3019人次。“因为山就在那里”,登山者马洛里的这句话,吸引了无数后人来到珠峰脚下,哪怕远眺一眼穿过积云的雪峰,也是极大的满足。
越来越多人将挑战极限的梦想付诸行动,随之产生的生活垃圾、登山垃圾,也给当地生态带来不小的压力。世界之巅的极端环境和独特地质令珠峰垃圾清理殊非易事,海拔越高,难度、危险系数越大。
有人来征服,也有人来守护。1997年西藏就开始清扫北坡,2018年清理海拔5200米以上垃圾8吨多;制定《珠峰登山垃圾管理暂行办法》,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向登山者免费发放垃圾桶、垃圾袋,在营地设立环保厕所;鼓励农牧民参与垃圾运输和专职环保工作;游客大本营后撤至海拔5000米左右的绒布寺一带……垃圾清理工作常态化、专业化,登山管控机制和高山环保机制逐步健全,珠峰生态脆弱,但保护系统日趋完善。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若说,人类历史的进程伴随着探索“人所罕至”,那么,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有必要以守护“奇伟、瑰怪”为丈量。总有一天,高山大海、丛林沙漠,不再是探险家挑战的“自留地”,而将是每个人守护的“责任田”——一往无前地挑战生理极限,也要寸步不让地呵护生态极限。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