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对话地方领导》系列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白加扎西:生态保护优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杨阳 甘海琼

2020年05月21日17:09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5月21日电(杨阳 甘海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中华水塔”的核心地带,对果洛州而言,其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贡献也在生态。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白加扎西,就果洛藏族自治州地方发展成就、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两会议案等网友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果洛州近年来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

白加扎西: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洛州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共玉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大班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两纵三横”交通主干线网络日臻完善,结束了果洛州不通高速的历史。州内通往甘肃玛曲,四川阿坝、色达、石渠等地的5条交界地区互联互通公路干线建设全面推进。玛沁机场如期建成通航,开启了果洛航空运输新时代,航空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开通西宁—果洛、西宁—果洛—拉萨航线,优惠的机票价格让农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航空业发展的红利与便捷。同时,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推进顺利,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果洛品牌日益叫响。另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用电保障、教育事业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果洛州持续迈出坚实的发展步伐。多年来,果洛州按照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生态立州战略,着力实施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整个果洛境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森林恢复了生机;黄河源头再现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的千湖景观;随处可以见到藏野驴、狼、狐狸等各种野生动物,甚至班玛县境内还多次出现了珍稀动物雪豹。同时,我们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制定和执行主体功能区红线规划,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行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护公益岗位绩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此外,生态保护红利逐步释放,通过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生态补奖政策的落实、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生态公益性岗位的增加,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并拓宽了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记者:2019年全国两会上,您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三江源地区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果洛人是如何践行的?

白加扎西:我们主要是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价值观教育、以及多层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责任制度的实行,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把生态环保当成自己的事、当成每一个人的事。目前,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生态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空前提高,已经形成了人人关注生态、奉献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浓厚氛围,生态文明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比如说,在草原黑土滩治理中,过去农牧民群众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而现在争取实施黑土滩治理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干部下基层调研时,群众最多的要求就是实施黑土滩治理;在草原灭鼠中,过去受到传统观念等原因,牧民不愿意亲自参与灭鼠,现在每当安排草原灭鼠项目,全村都会非常积极地参与灭鼠劳动。过去农牧区村庄周边及河流沿线污染严重、垃圾成堆,群众置之不理,现在基层牧民群众自觉组织劳动力,对村庄周边及河流沿线的垃圾进行经常性的清理,并形成了一种常态。

如今,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里的牧民群众从过去的草原使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他们佩戴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袖标,身体力行保护着三江源头的山水、草木和珍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果洛土地上生根开花。

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果洛州在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白加扎西:自党中央作出全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出台《果洛州深度贫困地区三年脱贫攻坚方案》等政策措施,层层建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着力推进各项脱贫举措。

五年来,果洛州累计投入100.2亿元,大力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通过一系列精准脱贫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州累计实现近4.8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74个贫困村退出,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1%降至0,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坚持生态优先,创新扶贫模式,以“生态管护+”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大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对标青海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紧紧咬住生态奖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生态治理恢复项目工程的政策红利不放松,大力推动贫困群众转岗就业、稳定增收,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渠道。

二、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不断提升。我们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创业的长远之计,累计投入贫困人口产业扶贫资金3.8亿元(人均达10000多元),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特色资源开发、民族手工业、商贸住宿服务、光伏扶贫、旅游等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几年来,在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持续鼓起,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长19%。

三、紧扣“五个环节”,优化服务保障,易地搬迁成效显著。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扣“摸清底数,科学选址,细化工作,抓实就业,搞好服务”五个环节,高质量、高标准打造了一批精品易地搬迁小区(集中安置点),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易地搬迁住房,并先后整合资金20.36亿元,实施小区水、电、路、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科学选择扶贫产业项目,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示范创建引领,精神脱贫先行,扶贫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我们着眼于“携手共建小康、人民幸福安康”目标,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为契机,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享受到党的好政策带来的丰硕果实。同时,深入实施“志智双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家园建设,靠自身努力勤劳致富,实现了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记者: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果洛州是如何防止已脱贫地区群众返贫呢?

白加扎西:我认为首先要按照“四个不摘”“三个新增”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推进“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和“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认真谋划好搬迁对象后续长远发展规划,建立新发生贫困人口、返贫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帮扶长效机制,做好贫困边缘群众帮扶,着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强非建档立卡户住房保障提升工作,解决全体农牧民住房问题。二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继续完善基层道路、用电和饮水安全等基础条件,全面达到脱贫标准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强现有扶贫产业管理,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谋划推进好新的扶贫产业,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搬迁户长期稳定增收工作。四是继续抓实抓细教育、健康扶贫保障工作,坚决防止因学、因病返贫。

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的议案和建议是什么?

白加扎西:结合青海特别是果洛州实际,我准备在会上提交八个方面的建议:采取特殊照顾政策在对口援青省市设立青海异地高中班、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组团式”支教帮扶力度、对青海牧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青海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对青海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医疗卫生技术力量支持力度,以及提早启动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建设、在对口援青省市建设扶贫产品展销平台、对青海牦牛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数字经济支撑等建议。

记者:今年您最关心哪些两会热点?

白加扎西:我比较关心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提升、较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边远民族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