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国家公园|澜沧江源黑土滩重披绿装 自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澜沧江源园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统筹实施黑土滩治理203.78万亩。 “澜沧江源园区黑土滩治理我们选用的是适宜杂多地区自然条件下生长的青海冷地早熟禾、同德短芒披碱草等本土草种。…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8月中旬在青海西宁举办 将发布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人民网西宁8月1日电 (记者张莉萍)7月31日,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当日召开的国家林草局2023年度第三季度例行发布会公布,主题为“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9日在青海西宁举办。 届时,论坛现场将发布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感知平台”成果、《国家公园监测管理办法》《国家公园监测指南》《国家公园》首刊,全面展示第一批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取得成效,也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识,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风自大湖来 车轮永向前 2002年8月2日,小学毕业的李生浩挤在人群中,懵懵懂懂地听大人们说,直升飞机在头上绕过三圈,自行车比赛选手们就要到终点了。“那时候是奔着天上的直升飞机去的,可是车手们‘嗖’地一下就从眼前骑过去,还是被震撼到了。…
青海门源:“中国最美花海”扮靓高原 7月16日,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恰如走进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浓艳的黄花,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交相辉映,近看远观皆为美景。…
青海省建成数字土壤可视化平台 7月17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团队集中整合青海省多次大型土壤调查获得的土壤图件和多重数据,基于UE5开源引擎技术、高仿真数字孪生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与土壤数字化技术结合对青海省全域地理信息进行了三维建模,形成与现实场景一致的数字土壤孪生智能系统,构建了“青海省数字土壤可视化平台”,首次创建覆盖青海省全域的高精度数字土壤,不仅实现全省土壤四级分类系统和典型县土壤分类系统的可视化展示,也实现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知土识土,用土管土”。 该平台具有多要素(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盐渍化指标、土壤剖面性状)、多类型(全省农田土壤、设施农用地土壤、盐碱地土壤)、40年时空维度(二普土壤空间数据)的特征特性。…
长江源对话长江口活动举行 7月15日,以“生命长江 有我守护”为主题的长江源对话长江口活动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沱沱河畔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口两地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举办。长江源牧民、学生、志愿者与长江口居民、船员、专家学者等嘉宾共同参加对话活动,大家围绕长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垃圾回收、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交流对话,为社会各界传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繁育期专项调查 青海湖监测到水鸟31900余只普氏原羚2447只 “高原蓝宝石”——青海湖。孙建青摄 人民网西宁7月12日电(记者张莉萍) 近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开展夏候鸟、普氏原羚繁育期专项调查,通过对鸟岛、海心山等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的监测,共监测到水鸟38种,数量31900余只;13个普氏原羚栖息区域调查到普氏原羚2447只,较2022年同期数量增加3%。…
构建润物无声的生态教育体系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生力军,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既要立足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又要立足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还要依托各地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