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非遗技艺培训学校、加强学校等渠道的教育推广、打造品牌节日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赋予非遗文化时代活力,让更多民众了解、学习、爱上传统文化 日本和食——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饮食文化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请问你是一个人吃年夜饭吗?”“不是。我们全家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工程任务要求做到六成,我们就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 ——赵 洋 “工程任务要求做到六成,我们就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
从“急着走”到“待不够”(会后探落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延津县图书馆内,小读者们在一起阅读。 本报记者 毕京津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知识产权保护是最大激励(评论员观察) 我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转向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演化、完善 在全国两会上,“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多维治理知识产权‘老赖’”“让创新成果获得快保护、严保护”……多位代表委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建言献策;“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6.6万件,同比上升11.7%”“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79.3%”,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出2020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显著成果。保护创新成果的共识日益增强,司法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不仅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在高质量开放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
中国航天探索浩瀚宇宙(“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2月12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展示了探测器飞过近火点并制动点火的画面。这些图像完整记录了火星逐渐进入视野,发动机点火后探测器的轻微震动及探测器从火星白天飞入黑夜的过程,太阳翼、定向天线、火星大气层及表面形貌清晰可见。…
青海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医疗救助省级统筹 3月11日,青海省印发《青海省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省级统筹的基础上,青海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医疗救助省级统筹。 《方案》明确,2021年将全面实施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全省范围内实现救助范围、救助政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的“五统一”。…
青海省创作纪录片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今日开播 3月12日至14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青海省广电局牵头创作的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材的大型生态文明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将在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云南卫视和青海卫视黄金时间段安排播出,其中青海卫视在19时30分播出。这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展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
支持青海涉藏地区 职业教育发展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青海省全国人大代表白加扎西、孔庆菊建议,国家层面充分考虑青海省情实际和特殊困难,支持青海涉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建议中说,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