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文明鄉風潤江源 和美鄉村展新顏

魏爽
2025年10月31日08:49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深秋的青海,處處是豐收盛景與文明新風交織的畫卷。河湟谷地麥浪翻涌,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的農戶們收麥間隙,圍坐田埂聊起“一碗熬飯辦喪事”的省心事兒﹔高原草甸的牧草逐漸泛黃,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馬背宣講隊”穿梭牧場,把文明理念送進牧戶帳圈﹔柴達木盆地藜麥田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農戶收割忙,地頭“文明積分超市”前的歡聲笑語,為秋日高原增添了別樣暖意。

從熱貢之地到三江源頭,從草原牧場到河湟兩岸,一場場關乎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鄉風文明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作為多民族聚居、城鄉差異顯著的省份,青海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以文明實踐為載體,以文化振興為支撐,走出了一條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點的文明培育之路,文明新風浸潤著江源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破立並舉:

移風易俗重塑鄉村肌理

“新時代呀新生活,移風易俗變化大,陳規陋習要拋下,文明花兒進萬家……”一曲花兒小調《移風易俗唱新風》唱出了青海高原上的文明新圖景。

“以前辦喪事,擺宴席,前后要花幾萬塊,全家累得直不起腰,還欠了一堆人情債。現在一碗熬飯就辦了,既體面又省心,這才是真盡孝。”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馬場灣村李大爺的感慨,道出了殯葬移風易俗帶來的真切變化。

“一碗熬飯辦喪事”正是青海以文明殯葬破解陳規陋習的標志性實踐,目前青海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喪事儉辦“瘦身套餐”,群眾紛紛節儉辦喪事,移風易俗的新風尚正在給人情債減負,為人情味加分。

青海堅持高位推進,將整治殯葬領域突出問題納入省委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將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納入常態化、制度化治理范疇。在政策引領下,各地紛紛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簡辦模式,形成“破陋習、立新風”的強大合力。

婚俗改革同樣成效顯著。海西州德令哈市舉辦“簡禮新風映詩城 佳偶鸞鳳啟新程”集體婚禮,12對新人摒棄高額彩禮,乘坐愛心巴士環城展示,在親友見証下完成中式儀式,新人代表宣讀“婚事新辦”倡議書,用實際行動踐行文明新風。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徐家台村通過修訂村規民約,將抵制高額彩禮、倡導文明婚俗納入積分管理,村裡的“歸雁”讀書班還專門開展婚戀觀教育,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

移風易俗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制度保障與群眾參與的良性互動。青海各地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文明監督員隊伍,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形成“民事民議、民主協商”的治理格局。果洛州瑪沁縣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將移風易俗融入基層治理,推動喪葬支出降低30%以上﹔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塔秀鄉各村統一確定彩禮不超過5000元,女方陪嫁由原來的50頭牛或100隻羊,控制到現在的5頭牛或15隻羊以內,費用壓縮了近10倍,僅在婚喪中節約的資金折現就達241.56萬元……

如今,青海農牧區和社區紅白理事會建立率分別達到100%和91%,村規民約修訂率達98%,讓文明新風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從“講排場、比闊氣”到“重實效、尚節儉”,從“厚葬薄養”到“厚養禮葬”,移風易俗不僅改變了群眾的生活方式,更重塑了鄉村的價值觀念。這種轉變充分說明,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意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再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也能逐步破除,文明新風就能在高原鄉村落地生根。

守正創新:

文明實踐激活精神密碼

正午時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裡剛出鍋的包子熱氣騰騰,老人們圍坐在餐桌前,邊吃邊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該村創新“食堂+養殖+菜園”聯動模式,志願者提供多元服務,既解決留守老人“吃飯難”,又將食堂打造成老人交流、娛樂、學習的場所。同時,村裡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理論宣講、主題教育,將黨的創新理論、方針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到基層,確保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無獨有偶,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雲平台”志願服務系統精准對接需求與供給﹔海東市樂都區七裡店社區“銀齡學堂”讓老人從“被服務者”變身“文化傳承者”﹔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暑期公益課堂化解家長“看娃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西杭街道西杭社區,通過專題講座、入戶講解、文藝表演等形式,將相關法律法規和黨的惠民政策送到群眾家門口……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在青海得到全面推進。全省建成4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070個文明實踐所(站),通過理論宣講、志願服務、文體活動等方式,真正讓文明服務“推窗可見”、文明活動“出門即達”、文明滋養“觸手可及”,成為青海農牧區傳遞溫暖、涵養新風的重要載體。

數字賦能讓文明實踐煥發新活力。青海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雲平台,完成一期建設並設立聯絡總站﹔海西州都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線上猜燈謎活動,將文明新風、殯葬法規等內容化作趣味謎語,吸引1.6萬余人次參與﹔“文明青海”微信公眾號等平台開設移風易俗專欄,制作短視頻、動漫等新媒體產品,總瀏覽量超百萬人次﹔青年創業者張佔萍返鄉創立自媒體“我是小鬆同學”,用鏡頭記錄鄉村變遷,創作的《一個普通西北農村的20年》全網播放量突破250萬,讓青海鄉村文明故事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青海始終注重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宣傳,依托道德模范評選、“青海好人”發布等渠道,加大孝老愛親、勤勞致富、志願服務等各類典型的選樹力度。2025年,5人獲評省級道德模范及提名獎,2人入選“青海好人”,王生智等10人獲評“青海好人”,馬蕊榮登“中國好人榜”。這些身邊榜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新風,讓群眾學有標杆、行有示范。

文明實踐的深入開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鄉村發展的向心力。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群眾的“精神家園”,當志願服務成為鄉村的“新風尚”,當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產生活,鄉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得到了顯著增強,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旅融合:

文明賦能鄉村振興

“以前守著好風景卻富不起來,現在靠著鄉村旅游,日子越過越紅火,還評上了全國文明村鎮,這都是文明鄉風帶來的好福氣。”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村民加太笑著說。如今的德吉村,“紅白理事會”倡導的文明新風讓鄰裡關系更和睦,鄉村旅游與文明建設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條“產業旺、鄉風淳”的發展之路。

青海立足地域特色,將鄉風文明建設與產業振興、文化傳承深度融合,讓文明成為鄉村發展的“軟實力”和“硬支撐”。

夜幕下的舞台燈火璀璨,“村歌嘹亮 唱響青海”青海省首屆村歌大賽總決賽現場,身著特色服飾的村民歌手們,用質朴又嘹亮的嗓音,把田間地頭的豐收喜悅、庭院內外的和美日常、村寨裡的新風新貌唱進歌裡,這場跨越夏秋的文化盛宴,成為青海鄉村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演。

此次大賽構建了“文化+產業+民生”的融合發展新生態。其間,文創及非遺手工藝深受歡迎,農特產品展銷區裡沙棘汁、青稞餅干訂單激增,百家村宴上的土火鍋香飄四溢,古城廣場的鍋庄舞會吸引游客參與,“村歌+展銷+文旅”的模式讓文化活力轉化為發展動能。

文化傳承是鄉風文明的根脈,也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青海各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將非遺傳承、民俗文化與文明新風培育相結合。海西州都蘭縣開展家庭保潔技能培訓,讓婦女在掌握清潔技巧的同時學習家風建設知識﹔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將土族文化與景區推介相融合,“我們的節日 土族擺圈圈席、蕩輪子秋”等,讓游客在領略民俗風情的同時感受文明風尚﹔青海開展“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活動,舉辦第四屆青海省原創舞蹈大賽、“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短視頻大賽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在青海的鄉村沃土上,一場以文化鑄魂、以治理聚力、以產業賦能的現代鄉風文明建設實踐正蓬勃展開。在海東市樂都區徐家台村,“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在海西州德令哈市紅光村,五色彩道映襯著翠綠田園,文明鄉風讓鄉村旅游越來越紅火﹔在黃南州同仁市,蛋雞養殖基地與黃果梨種植園裡,文明經營、誠信致富的理念蔚然成風。

今日的青海鄉村,文明正在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蝶變。微風拂面,文明花開,青海大地上的精神文明之花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書寫“村風淳、生態美、百姓富”的新時代答卷。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人民建議︱串聯散、小景點 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
  近日,有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青海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該群眾建議,西寧南(方圓100至200公裡范圍內)有許多景點,比如塔爾寺、拉脊山口、宗喀拉則、群加國家森林公園、崗山秘景、沙索麻村觀景台、夏瓊寺、德吉村、昂拉千戶、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貴德地質公園、清清黃河、龍羊峽、日月山等,完全可以用“大環線”的方式去組建成較系統的旅游線路,以大景點帶小景點,組成整體的旅游資源,優化景區“散、小、亂”的格局,加強宣傳推廣,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露營地、餐飲住宿設施,優化交通路網,豐富和充實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定能收到像“青甘大環線”等一樣的整體旅游觀光效果,能更有效地促進青海旅游產業發展。…
第四屆青海湖草原冬肉集在剛察啟幕
  人民網剛察10月29日電 (記者甘海瓊、實習生馬司宇)10月29日,由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文體旅游廣電局、農牧水利和科技局聯合主辦的2025青海湖畔迎重陽徒步活動(聖泉灣杯)暨第四屆青海湖草原冬肉集,在聖泉灣生態體驗區正式啟幕。 活動現場。…
西寧市“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示范活動舉辦
  人民網西寧10月29日電 (馬可欣)10月28日,青海省西寧市“我們的節日·重陽——情暖金秋 愛在重陽”主題活動在西寧市城東區路家庄村廣場舉辦。 活動現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