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議︱串聯散、小景點 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
近日,有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青海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該群眾建議,西寧南(方圓100至200公裡范圍內)有許多景點,比如塔爾寺、拉脊山口、宗喀拉則、群加國家森林公園、崗山秘景、沙索麻村觀景台、夏瓊寺、德吉村、昂拉千戶、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貴德地質公園、清清黃河、龍羊峽、日月山等,完全可以用“大環線”的方式去組建成較系統的旅游線路,以大景點帶小景點,組成整體的旅游資源,優化景區“散、小、亂”的格局,加強宣傳推廣,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露營地、餐飲住宿設施,優化交通路網,豐富和充實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定能收到像“青甘大環線”等一樣的整體旅游觀光效果,能更有效地促進青海旅游產業發展。
群眾留言。截圖自人民網“領導留言板”(點擊圖片查看留言詳情)
該群眾表示,近兩年,青海旅游業的火爆,得益於旅游線路的系統建設,比如“青甘大環線”“北駕祁連·9號公路”,這種系統性的旅游線路,能有效吸引更多游客,從根本上回避或扭轉青海大量旅游景點散、遠而引不來客的情況,還能把野、小景點有效串連起來,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感。
針對此建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表示,近年來,圍繞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青海推出了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精品旅游線路,為省內外游客游覽體驗“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提供了出游攻略,也為進一步優化精品旅游線路夯實了基礎。

游客在拉脊山看日出。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一方面,按照“聚焦、優化、賦能、融合”的思路進行環線規劃設計,以環線帶動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多方共建、市場互聯,打造以西寧為中心,格爾木、玉樹為支點的東、西、南、北4條生態旅游環線,特別是東部環線突出河湟民俗體驗,以西寧市、海東市為主要接駁地,輻射黃南州尖扎縣、海南州貴德縣,途經8個縣區,總裡程約1000公裡。所經區域為河湟文化的核心區,重點為青海土族、撒拉族兩個獨有民族的民俗風情體驗點和黃河上游代表性的風景廊道,主要串聯塔爾寺、拉脊山、貴德地質公園、清清黃河景區、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尖扎德吉村等重要旅游資源點,為圍繞線路做產品、樹品牌、抓宣傳、強服務夯實了基礎。

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21年以來,青海充分挖掘特色文旅資源,結合建黨百年、中國旅游日、冬春季旅游活動啟動等重要節點,精心策劃,陸續推出並發布130余條旅游線路,涵蓋了19條紅色旅游線路、65條鄉村旅游線路、25條冰雪旅游線路、5條非遺旅游線路、5條自駕精品旅游線路、6條環青海湖生態旅游線路、6條避暑旅游線路,形成了覆蓋全省優質資源點、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線路體系,多條線路涉及西寧南部旅游資源。
同時,西寧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在推動自駕游服務基地和集散中心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寧市正聯合周邊地區努力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的旅游集散中心,並建設獨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旅游服務基地。
此外,持續加強全省生態旅游品牌宣傳推介,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線上線下推介青海文化旅游資源,生態旅游熱度持續攀升﹔積極指導西寧市、海東市、海南州梳理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文化和旅游項目,在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等項目中予以政策和資金的傾斜扶持等,引領促進西寧南文化旅游業發展。

今年旅游旺季,青海湖景區游人來往。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今年5月,青海推出五條自駕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大美青海黃河風情文化體驗之旅”線路串聯了西寧市、互助縣、平安區、樂都區、民和縣、循化縣、化隆縣、尖扎縣、貴德縣、共和縣、湟源縣、西寧市的18處3A級以上旅游景區,與該群眾提及的路線大致吻合。
今年前三季度,青海接待游客5613.63萬人次,同比增長20.36%﹔旅游總花費535.66億元,同比增長20.05%。旅游旺季,青海各市州既深度挖掘區域特色,充分釋放個性優勢,打造獨具辨識度的文旅名片,又緊密聯動、協同發展,強化全域文旅資源整合與功能互補,共同勾勒出一幅“全域協同、多元出彩”的青海文旅發展全景圖。與此同時,青海、甘肅兩省聯合開展了青甘旅游環線執法活動,共護“青甘大環線”旅游金名片。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表示,下一步,將按照該群眾的建議,繼續指導西寧市、海東市和海南州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產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豐富的優勢旅游資源,不斷提升景區等的運營服務水平,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助力西寧南旅游線路全面融入即將推出的青海旅游大環線,共享生態旅游發展的“紅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