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馬鈴薯畝產破紀錄背后的新動能

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2025年10月27日08:37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深秋高原,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的田野上,一台台採收機正有序作業,一顆顆飽滿的馬鈴薯從泥土中翻滾而出,進袋裝車。近日,這片土地又傳來喜訊:經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和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專家實測,湟中區合爾營水肥一體化馬鈴薯示范田主導品種“青薯9號”畝產達5544公斤,創下青海省馬鈴薯單產新紀錄!

馬鈴薯採收裝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馬鈴薯採收裝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科技賦能,單產紀錄背后的創新實踐

測產捷報傳來的同時,在湟中區甘河灘鎮的田疇間,採挖機正轟鳴作響,色澤鮮亮的馬鈴薯破土而出,鋪滿田壟。種植大戶景欽鵬俯身拾起幾顆馬鈴薯,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種了1300畝馬鈴薯,主要是‘青薯9號’‘青薯10號’這些品種,商品率高、產量好,特別受市場歡迎。”景欽鵬指了指身后連片的田塊,“你看,我們今年全部採用了北斗導航種植,集中連片種植的700畝地,播種、管理、採收都更精准,土地利用率高了,機械採收時也不會碾壞旁邊的土豆,損耗大大降低。”

採挖馬鈴薯。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採挖馬鈴薯。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談及銷路,景欽鵬更是信心滿滿:“今年咱們區裡建成了澱粉加工廠,可以直接送過去。商品薯的價格也好,甘肅、寧夏的客商直接到地頭來收購,我們的土豆都賣到了四川、陝西這些地方,不愁銷路!”

景欽鵬的底氣,源於湟中區對馬鈴薯產業持續不斷的科技投入。近年來,湟中區深入踐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我們不僅建設了高標准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確保種源優質,還重點示范推廣了全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栽培技術。像這次創紀錄的示范田,採用的就是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精准滿足馬鈴薯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和水分需求,是實現高產的關鍵之一。”湟中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魏建平介紹,目前全區馬鈴薯良種覆蓋率已達96%,科技已成為提升單產效能最堅實的底座。

魏建平(左)和景欽鵬(右)交流。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魏建平(左)和景欽鵬(右)交流。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產業升級,小土豆成就大格局

湟中區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湟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3萬畝左右,總產量達24萬噸,綜合產值突破3.6億元。全區有20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力軍”,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緊密銜接小農戶與大市場,已帶動11萬戶農戶增收達5500萬元。

“我們不僅在種植環節下功夫,更致力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西寧市湟中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開芳介紹,全區581座馬鈴薯貯藏窖和投入運行的年加工能力10.5萬噸的馬鈴薯精深加工項目,極大地緩解了鮮薯集中上市的壓力,並提升了附加值。

澱粉加工馬鈴薯清洗車間。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澱粉加工馬鈴薯清洗車間。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同時,品牌建設也風生水起,“聖域”區域公用品牌及一系列企業品牌的影響力逐步擴大,湟中馬鈴薯已成功打入多個省外市場,年鮮薯外銷量約15萬噸。“此前,湟中馬鈴薯生產基地已成功入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名單,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金字招牌’。”王開芳介紹。

下一步,湟中區計劃整合“湟中馬鈴薯”區域公共品牌,創建湟中馬鈴薯產業和產品新名片,進而帶動打造集馬鈴薯種薯繁育、商品馬鈴薯種植、馬鈴薯系列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將湟中打造為,藏高原地區馬鈴薯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標杆,推動馬鈴薯產業綠色高效發展。

人才引領,“新農人”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產業發展最終目的是惠及群眾。作為新農人代表,景欽鵬和馬鈴薯的故事,是湟中區新型農民成長的縮影。“2016年以前,我都沒怎麼出過青海。”但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他走出高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四處學習考察先進的農業管理模式。

馬鈴薯豐收。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馬鈴薯豐收。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剛開始也挺迷茫,不知道具體該干啥,現在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協調調度、對接市場上,算是搞‘外交’了。”他笑著說,自己的1300畝馬鈴薯田,兩個人就能管理好。正是這種開放的學習心態和實干精神,讓他迅速成長。今年景欽鵬又進入青海大學系統學習農學知識,鑽研農機農技,實現了從“門外漢”到“新農人”的蛻變。

自己富了不算富,景欽鵬更是帶領鄉親們一起發展。“現在我所在的海子溝鄉古城溝村有20多家合作社,實現了合作社成員全覆蓋。”為做強馬鈴薯產業品牌,他聯合本鄉其他幾家合作社成立了青海薯樂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解決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周邊群眾的就業和增收問題,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400元以上。

村民採收時節在馬鈴薯田打工。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村民採收時節在馬鈴薯田打工。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我們這些先干起來的人,就得發揮示范帶頭作用。親戚幫親戚,鄉親幫鄉親,大家信息互通、人員聯合,規模上去了,生產成本還能降下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強了。”這種“頭雁效應”正激活鄉村產業的一池春水。

(責編:馬可欣、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