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尼瑪點贊“家門口就醫”
醫院為群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醫院供圖
10月21日,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中醫院內,洛桑尼瑪緩緩走進大廳。大廳寬敞明亮,牆壁上挂著溫馨的健康宣傳畫,導診台的護士微笑著向他打招呼,熱情地詢問他的需求。
“大爺,您看什麼科?我先幫您在手機上挂個號!”一位護士熱情地詢問。
“謝謝你,小姑娘,我今天復查腰和腿,再拿點藥繼續調理!”洛桑尼瑪回應著,眼中充滿著贊許。服務熱情、高效便捷是他對醫療改革的直觀感受。
洛桑尼瑪曾在草原放牧,老了之后,兒子給他在市裡買了房,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卻時常被腰痛、膝蓋疼痛所困擾。
曾經,同仁市醫療條件有限,洛桑尼瑪每次身體不適,都要歷經數小時車程,前往省醫院看病。挂號處總排著長隊不說,候診更是漫長等待,來回奔波不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更增添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他時常感慨:“看個病怎會如此難!”
洛桑尼瑪的看病經歷得到了同仁市中醫院院長王曉明的印証:醫改前,同仁公立醫院發展滯后,很多患者不得不踏上漫長而艱辛的求醫之路。
為扎實推進全市醫院綜合改革和醫共體建設,2022年2月,同仁市委、市政府決定有效整合醫療機構的人、財、物,充實組建成市級中醫院,並與同仁市下轄13個鄉鎮衛生院共建縣域內醫療共同體。
醫療改革的春風就這樣悄然吹進同仁,當地群眾就醫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寬敞明亮的大廳,整潔的病房,國內國際一流的醫療設備,集建檔、挂號、繳費為一體的數字化終端,無不彰顯著同仁市醫療條件的巨大改善。
如今,洛桑尼瑪總是夸贊:“現在看病太方便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如此好的醫療服務。我也繳納了醫保,今天的檢查項目和藥品都在報銷范圍內,省了不少錢,真是經濟又實惠,讓人心安!”
王曉明是同仁市醫療改革的見証者。在他看來,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合理配置資源、改善醫療條件、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推動醫療技術創新,這些都是醫改的題中之義。
現在同仁有了市級醫院,很多患者可以就近獲得便捷的醫療服務,不用再到州、省內醫院或者省外就醫,減少了時間、經濟成本。市級醫院的建立分流了大醫院的患者,如此一來,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留在基層治療,大醫院集中精力處理疑難重症,通過分級診療制度提高了醫療效率。
“現在,咱們醫院的報銷比例也比州級、省級醫院高,這也是國家通過政策引導分級診療,鼓勵患者優先選擇基層醫療就診,避免出現小病涌向大醫院的現象,改變了大醫院醫療壓力大,小醫院無人問津的局面,合理分配、利用了醫療資源。”王曉明說。
醫改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流向同仁市,提升當地醫療服務質量。“近年來,我們引進優秀醫療人才,加強與國外醫生的交流與合作,幫助我們解決了難題,群眾在家門口看好了病,我們也學到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
9月,通過同仁市中醫院牽線搭橋,“重走白求恩路——青海行”代表團的14位外國專家為醫院的患者義診。市民李悅的腦積水寶寶辰辰就受益於此次義診。當外國專家看到辰辰的情況后,仔細地進行診斷,並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慢慢地,辰辰的病情逐漸好轉。
此外,通過東西部協作,醫院與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攜手合作,成功建設了“遠程心電診斷中心”和“遠程影像中心”,能夠在24小時之內,對所有門診以及住院患者的心電圖和影像報告做出精准診斷﹔通過天津援青、省內三甲醫院幫扶等措施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同仁市中醫院的診斷水平和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王曉明表示,同仁市中醫院承擔著全市十萬余名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一方面,將定期在鄉村開展義診活動、“傳幫帶”提升鄉村衛生院醫護人員業務水平,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另一方面,重視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醫療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和康復護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果洛甘德: 多產業共繪鄉村振興藍圖
-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上貢麻鄉隆亞村,一片曾經被高寒氣候束縛的土地上,如今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隨著高原有機赤鬆茸的成功引種,隆亞村不僅打破了傳統農牧業的局限,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一戶一崗”讓牧民群眾享受國家公園紅利
- 人民網西寧10月29日電 (記者張莉萍)記者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實踐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范圍內實施了“一戶一崗”政策,試點期間共納入17211名管護員,每年補助資金3.7億元。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黃河源的約古宗列曲、長江源的格拉丹冬、當曲以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納入國家公園范圍,面積由12.31萬平方公裡擴增至19.07萬平方公裡,曲麻萊縣麻多鄉、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瑪多縣花石峽鎮、雜多縣結多鄉部分區域調整(優化)納入了國家公園范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