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繪和諧 民族團結譜新篇
月色朦朧,燈火輝煌,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的下南關街熱鬧非凡,香氣四溢。這裡不僅是品嘗特色美食的好地方,更是感受城市煙火氣和民族團結氛圍的絕佳場所。
夜幕降臨,熱鬧非凡的下南關街。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作為城東區最早的商貿業集中點之一,下南關街有686家商鋪、流動攤點,各族群眾密集,街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特色商品,獨具民族特色的釀皮、馓子、黑米粽子、焜鍋饃饃、酸奶、甜醅、醪糟、羊腸等專屬西北風味的美食,吸引著省內外各族群眾前來購物和游玩。這條老街成為了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美食文化,進一步拓寬形式、豐富載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窗口。
“給我來兩份釀皮,謝謝。”商戶王慧的釀皮攤前,五六個游客正排隊品嘗購買釀皮。“聽說這家好吃,我們專門過來嘗嘗,味道真不錯呢!”游客李娟豎起大拇指。
王慧家住城東區,家中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還要供孩子上大學,想外出打工,但還要照顧老人,這讓王慧犯了難。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城東區清真巷街道團結社區通過走訪調研統計低收入群體家庭,在下南關街增設349處經營攤位,將207戶低收入群體納入市場內擺攤。
游客選購小吃。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微信到賬16元、微信到賬32元……”王慧的手機不斷地提示著顧客掃碼支付的錢。“自從在這擺攤以后,我一個月將近有5000多元的收入。”這要放在一年前,王慧想也不敢想。
“我們以拓寬特殊困難群眾收入渠道為出發點,引導轄區群眾不斷轉變思想、推陳出新,打造風格不同、特色鮮明的步行街‘煙火經濟’,讓群眾在家門口鼓起‘錢袋子’。”團結社區書記馬燕說道。
今年以來,下南關街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出圈,400米長的街巷裡,匯聚著上百種地方特色風味美食,吸引了來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各族群眾觀光、打卡,也為周邊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業平台。
工作人員檢查下南關市場明碼標價、三防措施、食品安全等。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而曾經,這裡確是另一番景象。巷道密集、老舊小區和自建房佔比大,周圍居住的少數民族人口多、流動性強、低收入群體多等,都是社區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
為了改變現狀,團結社區費了一番功夫。先是成立“暖東·幸福”共駐共建共治共享黨建聯盟,形成黨建引領的強大合力,不斷夯實社區治理和惠民服務基礎。
“暖東”驛站內,志願者正在為游客提供咨詢。團結社區供圖
在街道黨工委的帶領下,社區黨委牽頭,按照消費者需求和經營主體需要建立黨建聯建制度,結合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制定契約書,實行“契約化”管理,推動社區治理工作由單打獨斗向深度融合轉變。
馬燕表示,下南關街由“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是清真巷街道黨工委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上是得益於黨建工作的政治引領,得益於共駐共建單位的大力協作,得益於一批熱忱奉獻的志願服務隊伍。截至9月底,下南關街共接待游客106.4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5320萬元。
“井然有序、游人如織。”說到這條老街的變化,經營牛羊肉生意的馬福龍這樣評價。“夜市火起來后,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馬福龍表示,他的生意越來越好,每天都能賣出5頭牛、20多隻羊。
井然有序、游人如織的下南關街。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面對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堵點,清真巷街道團結社區探索小區治理新路徑、擴圍增效助力低收入群體就業,讓老街煥新顏。
社區工作人員正在為商戶講解注意事項。團結社區供圖
現如今,在下南關步行街,吃本地小吃、看特色表演、買時令水果的游客絡繹不絕,商戶們歡聲笑語,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各族群眾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