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樂都:“小指尖”上的“大產業”
在廣袤的樂都大地上,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指尖”技能。這些看似微小卻充滿力量的技藝,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為鄉村的繁榮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進海東市樂都區錦峰刺繡專業合作社,一群繡娘正在用她們靈巧的雙手,將古老的刺繡技藝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指尖經濟”。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繡娘們不僅通過精湛的刺繡技藝,為鄉村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更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讓鄉村的文化底蘊煥發出新的光彩。
繡娘們精美的繡品。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指尖”技能,涵蓋了刺繡、陶藝、編織、木雕等多種傳統手工藝,這些技藝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各族群眾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如今,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這些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海東市樂都區錦峰刺繡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8年,目前,在職員工11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42戶、殘疾人15人,固定用工在30名左右。合作社的成立更好地發揮了農村婦女在家庭和社會勞動中的獨特優勢,拓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渠道,發揮“半邊天”作用,通過公司+婦聯+合作社+貧困婦女的模式運行,並免費提供繡品,把訂單送到家門口,讓繡品變成商品。接受過刺繡培訓的農村婦女,隻需在合作社領取繡品原材料回去,在家就可以實現就業。合作社努力將刺繡手藝與市場對接,讓群眾尤其是家庭困難的婦女群眾在家門口“能就業、能致富”。
繡娘們正在做繡品。嚴靜怡攝
“我到這裡做刺繡已經7年了,特別喜歡這裡,可以和大家聊聊天、做做刺繡,而且我家就住在這個村上,家裡能照顧上,錢也能掙上,技術還能學上,像我現在一個月做30多件手工藝品,能掙2000元左右。”繡娘張桂花開心地說道。
繡娘們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力量,她們通過參加各類刺繡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刺繡技藝和創新能力。在樂都區的青繡車間和合作社裡,繡娘們忙碌的身影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們用五彩斑斕的絲線,在布匹上勾勒出精美的圖案,將青繡這一傳統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
繡娘們正在進行瞿曇寺全景手工刺繡。嚴靜怡攝
隨著青繡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她們的作品也已經走向了省內外,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樂都區積極搭建銷售平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繡娘們的作品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不僅為繡娘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更為她們提供了展示才華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在“指尖經濟”的推動下,樂都區的鄉村經濟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青繡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讓鄉村的文化底蘊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指尖”技能已經成為了樂都區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了一張響亮的名片,不僅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鄉村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未來,樂都區將繼續用“指尖技能”綻放光芒,為鄉村振興插上翅膀。(張莉萍、嚴靜怡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一戶一崗”讓牧民群眾享受國家公園紅利
- 人民網西寧10月29日電 (記者張莉萍)記者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實踐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后,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范圍內實施了“一戶一崗”政策,試點期間共納入17211名管護員,每年補助資金3.7億元。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黃河源的約古宗列曲、長江源的格拉丹冬、當曲以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納入國家公園范圍,面積由12.31萬平方公裡擴增至19.07萬平方公裡,曲麻萊縣麻多鄉、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瑪多縣花石峽鎮、雜多縣結多鄉部分區域調整(優化)納入了國家公園范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