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青海高原冷涼蔬菜“三問三答”

張多鈞 咸文靜
2023年10月26日09:04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高品質高原冷涼蔬菜。

新型栽培技術應用到種植。本版圖片均由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

高原冷涼蔬菜栽種。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寒露后,天氣轉涼,清晨的菜地裡結了一層薄霜,西寧市湟中區龍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鐘光言組織工人採摘紅菜薹,採摘后的菜薹擺放在泡沫箱,經過一晚打冷,冷鏈運輸車將新鮮的菜薹運送到廣州市和深圳市。屆時,以紅菜薹為主的高原冷涼蔬菜將會走進各大市場,深受廣州深圳市民喜愛。

  冷涼蔬菜,又叫喜涼蔬菜,青海省內又稱為高原夏菜,是指適宜在氣候冷涼地區夏季生產的蔬菜,其最適宜生長溫度在17℃至25℃之間,常見的品種有甘藍、蘿卜、娃娃菜、崗蔥等。

  海拔高、氣候冷涼、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青海的這些氣候條件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傳統觀念認為是劣勢,對於冷涼蔬菜生產卻是量身定做的優勢氣候資源。

  結合優勢資源,青海省做優做強高原冷涼蔬菜產業,重點打造河湟流域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帶,推進蔬菜生產區域化、綠色化、有機化、規模化、標准化,提高省內自給水平,擴大外輸能力,加快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

  種什麼?

  立足本土 深耕新品

  冷涼蔬菜種類繁多,有甘藍、蘿卜、娃娃菜等當地優良的蔬菜品種,還有紅菜薹、甜脆豆、四季豆等引進的蔬菜新品種。青海高原冷涼蔬菜種植應該種什麼?

  海東市樂都區地處湟水河中下游,素有“蔬菜瓜果之鄉”的美稱,是青海省最大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年蔬菜供應量佔全省四分之一,種植茄果類、瓜菜類、葉菜類、根菜類等9大類18個品種,尤其是樂都長辣椒久負盛名。

  壽樂鎮是樂都長辣椒主要種植基地,這裡家家戶戶會種植長辣椒,從農戶房前屋后的幾分地,到合作社集中連片種植,提及樂都長辣椒就會想到壽樂鎮。

  走進壽樂鎮王佛寺村,便能聞到一股濃濃的辣椒味,村集體冷庫的院子裡,張秀蓮和雇佣的村民正忙著包裝辣椒,包裝好的辣椒用塑料袋整齊擺放在院子裡。

  “今天要包裝600斤辣子,包裝好后西寧的菜商會過來拉走。此外,還要為蘭州市准備將近500公斤辣子。”張秀蓮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談話間手中的活卻沒落下。

  張秀蓮家住壽樂鎮陳家堡村,十年前,開始做樂都長辣椒銷售生意。起初,張秀蓮的本意是希望自家種植的辣椒能賣個好價格。后來,隨著市場拓展,自家種植的辣椒供不應求,張秀蓮於是收購附近村民種植的辣椒,量多了之后,租用了王佛寺村的村集體冷庫。

  “樂都長辣椒五月種植,七月上市,但是今年的市場價格太低,每斤隻有六七毛錢。我從村民手中按照每斤一元的價格收購后儲藏在冷庫,這些天價格好一點才逐漸往外出。”看著冷庫內堆積如山的辣椒,張秀蓮說。

  王佛寺村現有農戶140戶589人,拱棚624棟,從事辣椒生產的農戶就有130戶。2022年依托鄉村振興項目,村裡新建了8棟高標准溫棚和2棟高標准拱棚,以及2000噸冷藏倉庫,不斷夯實延伸辣椒產業鏈。

  樂都長辣椒是本土優良蔬菜品種之一,符合省內群眾的需求,供應市場以省內為主。如何拓展內地及沿海城市市場,就需要引進適合當地需求的蔬菜新品種,形成北菜南運的發展格局。

  2013年,湟中區龍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鐘光言流轉村裡土地,種植胡蘿卜,一次外出觀摩深受啟發,決定放棄種植傳統冷涼蔬菜,引進新品種,“我們在寧夏觀摩時,發現我們這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與寧夏的別無二致,甚至我們的更好,人家種植了一些蔬菜新品種,每畝地的受益比我們這邊多了一倍。”

  2018年初,鐘光言試種了6.67公頃(100畝)的菜薹並豐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之后不斷增加種植面積。如今,鐘光言種植的菜薹面積達到了40公頃(600畝),4至8月之間種植銷售白菜薹,8至10月底種植銷售紅菜薹。

  鐘光言介紹,種植的菜薹市場在廣州、深圳等地,西寧市場一年隻送幾百公斤,廣州、深圳等地每天要發0.75萬公斤。”

  對於青海而言,獨特的氣候環境是高原冷涼蔬菜產業發展的“溫床”,在選擇具體冷涼蔬菜時,青海的答案“萬花齊放”:既要穩固高原本土傳統冷涼蔬菜品種,不斷培育優化改良,穩定省內市場供應,豐富省內居民“菜籃子”,還要積極探索,市場調研,引進適宜本土種植、內地居民喜愛的蔬菜新品種,將青海打造成國內重要高原冷涼蔬菜供應基地。

  一張高原冷涼蔬菜產業發展藍圖緩緩鋪展,露地蔬菜重點發展甘藍、西葫蘆、西芹、娃娃菜、青筍、胡蘿卜、大蔥、大蒜等外向型蔬菜﹔設施蔬菜重點發展茄子、辣椒、番茄、黃瓜、食用菌及葉菜類,提高地產菜比重。

  河湟流域主推茄果類、葉菜類、根莖類、瓜類、豆類、香辛類等蔬菜品種,其他地區主推葉菜類、根莖類等品種。

  怎麼種?

  科技助農 訂單種植

  高原冷涼蔬菜種植技術要求雖然不高,但青海本地農戶依然沒有完全掌握蔬菜種植技術,雖然家家戶戶在種植,但產量品質還存在諸多不足。

  過去,青海河湟流域蔬菜種植區種植戶很多是河南、山東等地的菜商流轉耕地,雇佣當地農戶種植,這樣的做法既有優勢,也存在不足。優勢是當地農戶可以學習到技術,不足是本土蔬菜品牌打造頗為艱難。

  西寧市湟中萬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樊萬章體會頗深。2014年,家住湟中區西堡鎮西堡村的樊萬章流轉耕地,成立合作社。起初樊萬章只是種植常見的生菜、西藍花、油麥菜,后來隨著合作社規模壯大,他開始想種市場受歡迎的小香蔥。

  2020年,樊萬章試種的一片小香蔥,長勢及品質遠遠比不上市場上銷售的小香蔥,樊萬章也不清楚具體問題出現在哪個環節。

  2021年,聽說一名雲南菜商在尋找土地准備種植小香蔥,樊萬章主動將合作社部分土地流轉給雲南菜商,想看看人家是怎麼種植小香蔥。通過一年的學習觀察,樊萬章漸漸掌握了小香蔥種植技術方法。

  這兩年,樊萬章在合作社的43個拱棚種植了小香蔥,小香蔥種子從雲南菜商手中購買,包括病虫害防治的生物藥劑。樊萬章每年種植3茬小香蔥,穩定供應省內和蘭州市場,每個拱棚每年的收益達到了1.5萬元。

  樊萬章取得成功,除了向雲南菜商學習小香蔥種植方法外,離不開湟中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指導幫助,蔬菜技術服務中心每年會組織兩到三次的培訓,為蔬菜種植大戶培訓蔬菜種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識。

  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職責遠不止於此,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發揮海東市第一家院士專家工作站的示范引領作用,從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選聘技術指導30名,組件蔬菜產業專家團,組建高原工廠化蔬菜育苗中心,設立技術骨干包片、技術人員聯點制度。

  劉守慶是蔬菜產業專家團隊技術服務員,他負責台子鄉蔬菜種植戶及合作社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及新品種的推廣,“每一種新品種蔬菜引進前,我們會先一步進行試種,完全掌握新品種蔬菜種植技術后,召集全鄉蔬菜種植大戶及合作社,推廣普及新品種蔬菜種植技術,讓菜農少走彎路,更快上手。”

  劉守慶說,除了種植技術的推廣,專家團技術服務人員依托農業示范園區,開展了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無土栽培、嫁接育苗等新技術,為高原冷涼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

  從省級層面對高原冷涼蔬菜種植做出相應部署,強化蔬菜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土壤培肥、水肥一體化、秸稈生物反應堆、集約化育苗、儲運保鮮等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加強良田良種良法良技配套,推進綠色有機蔬菜育繁推一體化。

  ——積極培育河湟流域綠色有機蔬菜聚集區,恢復發展設施溫棚,大力發展露地有機綠色蔬菜,著力打造綠色有機蔬菜產業帶。

  ——以西寧、海東為主,將河湟高原蔬菜基地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計劃,培育3至5個縣級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一批蔬菜產業強鎮,鼓勵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形成產業鏈條。

  ——西寧、海東等地,大力發展露地蔬菜種植,因地制宜推廣春提早、秋延后,多層覆蓋、多茬種植,城郊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提高冬春季生產供給能力。

  賣到哪?

  北菜南運 直供港澳

  過去,青海高原冷涼蔬菜外銷難,基本供應省內市場。

  如今,青海高原冷涼蔬菜成為“香餑餑”,走向全國各地,直供港澳。

  連綿不絕的秋雨絲毫不影響菜農採摘菜薹的熱情,互助縣台子鄉下台二村的菜地裡,村民採摘、分揀、包裝,打包好的蔬菜通過西寧海關,航運直供香港,72小時后,高原冷涼蔬菜出現在香港市民的餐桌上。

  台子鄉長壽村楠鈺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靳廣楠看著自家地裡的蔬菜日漸稀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往,我們種植的蔬菜雖然也能到達香港,但耗時長,流程麻煩。我們需要與深圳的企業合作,蔬菜運送到深圳后經過多項檢測,產品合格之后才能發往香港。”

  今年,西寧海關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組建工作專班,從地頭到案頭,手把手指導培訓,推動農業生產企業與國外客商直接對接,與商務、農業農村等多部門通力協作,實現了青海冷涼蔬菜快速出口。

  “目前,我們全縣認証了21個供港蔬菜基地,基地採取自種直採直供模式,不僅減少了運營成本,也避免了中間商賺差價,更好地激勵農戶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互助縣蔬菜服務技術中心主任朱安香介紹。

  互助縣向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認証的供港蔬菜基地之一,合作社種植了33.3公頃的崗蔥、娃娃菜、生菜、苦菊,這些蔬菜年產量超過200萬公斤,其中供港蔬菜佔四分之一,剩余的產量中訂單又佔到一半。去年,合作社收入達1200萬元。

  合作社理事長向成貴不僅自己種,而且還收購附近農戶的蔬菜。記者來到合作社時,向成貴正忙著招呼前來送菜種植戶。

  依托“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實現了從“散”到“聚”的經營主體,農戶參與蔬菜種植產業發展市場更加穩固,收益更加可觀,內生動力更加充沛,“小蔬菜”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到目前,互助縣輸出各類蔬菜已超12萬噸,輸出“供港澳”蔬菜超過2萬噸,產值超過了1億元。

  此外,青海省還將逐步在蔬菜基地配套初始加工設施,推進產地初加工、清洗分揀、淨菜鮮切、分級包裝、貯藏保鮮、冷鏈供應等全產業鏈發展。建立完善冬春蔬菜儲備機制,健全產地預冷、入庫存儲、物流運輸、銷地存儲、末端銷售鏈條,解決好產地最先一公裡和配送最后一公裡問題。

  重點在河湟流域建設產地冷藏、保鮮、預處理設施100個以上,新增庫容10萬噸以上,實現產地基本覆蓋,降低蔬菜產品損耗和區內物流成本。支持建設倉儲保鮮設施,推進原料生產、精深加工、體驗展示、物流銷售有機銜接,延伸“產+加+銷+儲”全產業鏈。

  同時,充分發揮青海新發地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龍頭作用,強化與省內外各類經營主體有機銜接,全方位、立體式招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渠道。

  預計到202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9萬公頃以上,蔬菜總產量達到160萬噸以上,其中河湟流域蔬菜面積和產量佔90%以上﹔夏秋季蔬菜自給率提高到75%,冬春季蔬菜自給率提高到40%。

(責編:楊啟紅、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