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原創稿件

青海朔北:田間地頭奏響富農強村“新樂章”

陳明菊
2023年10月19日10:26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金秋十月,正值青海收獲季。中午時分,驅車行駛在西寧市大通縣朔北藏族鄉。近處的菜籽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搶收﹔遠處,蒼翠青山層林盡染,秋意盎然。

在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的過程中,西寧市大通縣朔北藏族鄉創建冷涼蔬菜先行區,打造千畝冷涼蔬菜生產基地﹔探索智慧農業,有效緩解高原農業自然資源約束﹔發展特色產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成為青海省統籌全局,精准施策,按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快進鍵”的縮影。

種植大戶王德明的冷涼蔬菜喜豐收

青藏高原海拔高、早晚溫差大、日照充足、農作物病虫害少,是培育冷涼蔬菜的上佳之地。

走進大通縣朔北藏族鄉代同庄村田間地頭,圓滾滾的甘藍鮮嫩水靈,村民們忙著採摘、搬運。“老天爺賞飯吃,露地菜口感好、纖維含量高、菜味兒濃,很受市場歡迎,我們可得抓住機會。”代同庄村得明蔬菜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德明是鄉上有名的種菜大戶,他指著面前大片的甘藍地說道,“今年合作社將近種了800畝蔬菜,其中甘藍有360畝,畝產8000斤左右,主要銷往西安、寧夏、甘肅、廣州、福建、上海等地。”

王德明的冷涼蔬菜——甘藍喜豐收。人民網 陳明菊攝

王德明的冷涼蔬菜——甘藍喜豐收。人民網 陳明菊攝

“佔了合作社的光,自打我們把自家一畝三分地承包給合作社后,也能騰出手多掙點錢了。”時常來得明蔬菜種植合作社打散工的白生保說,“自己媳婦在合作社當長期工,按天發工資﹔合作社就在村裡離家近,照顧老小也方便。”

“今后將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高蔬菜綠色發展水平,促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努力讓大通蔬菜走向全國。”據朔北藏族鄉副鄉長張發祥介紹,朔北藏族鄉種植高原冷涼蔬菜2500畝,產量達10000余噸,每年可吸納務工人員7000人次,幫助農戶增收1200余萬元。

近年來,大通縣推行“一鄉一品”種植模式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共享模式,積極打造景陽茼蒿、朔北甘藍、樺林大蔥、城關西蘭花和新庄黃瓜6個標准化千畝蔬菜基地,面積達6200余畝,帶動當地農戶68200人次就業務工,人均增收1.8萬元以上。

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消息,今年以來,受蔬菜生長期整體土壤墒情適宜、蔬菜長勢較好、蔬菜價格走強等因素推動,蔬菜種植戶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蔬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增。截至目前,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4.43萬公頃,產量達到12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12萬噸,蔬菜產值達到47.2億元,夏秋蔬菜綜合自給率達到75%,保障了城鄉居民“菜籃子”供給,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

“土專家”李國梁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胡蘿卜種子極其細小,優質種子價格昂貴,人工點播,無法控制撒種量,容易造成種子的浪費﹔

十幾個人手動點播四五斤胡蘿卜種子,才能完成一畝地的作業,費時費力﹔

小面積人工種植胡蘿卜跟不上市場供給﹔

……

彼時,提起胡蘿卜種植,大通當地胡蘿卜種植戶像是鼻尖上抹了黃連——苦在眼前。然而隨著“多功能胡蘿卜白菜油菜種子點播機”成功申請專利,當地胡蘿卜種植戶的心裡又像吃了紅棗燉紅糖——甜透了。

正在建設中的。人民網 陳明菊攝

正在建設中的大通縣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人民網 陳明菊攝

“自從該機器投入使用后,可通過調節漏種管,設置撒種量,每畝地播撒的種子能精細到以克計,不僅均勻,而且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大通縣朔北藏族鄉有名的胡蘿卜種植大戶李國梁笑著說,類似這樣的農業機械,自己發明了不少,如大豆、洋蔥的剝皮機,還有其他的農田耕作機械。

隻有不斷更新迭代農機,才能滿足變化的需求。“外出培訓的機會多了,見得世面就廣了,現如今又擔起了大通縣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的負責人的重則,一邊怕做不好一邊又滿懷期待!”據李國梁介紹,位於朔北藏族鄉的大通縣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目前,正在建設兩座長百米、寬30米、高約12米的新型智慧農業設施。

“創新的靈感就是一瞬間的事,電機驅動支架轉動,方便蔬菜種植和採摘,可不就是這個理!”李國梁說,“為了方便工人在高大的新型智慧農業設施內作業,我還研發了一種足有兩三層樓高的種植支架。”

李國梁介紹。人民網 陳明菊攝

李國梁介紹智慧溫室大棚構造。人民網 陳明菊攝

朔北藏族鄉黨委書記李紅正介紹,大通縣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的實施,將輻射帶動朔北藏族鄉代同庄村、藥匠台村、馬場村、下吉哇村、小龍院5個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從前,村裡人叫我‘大胡蘿卜’,后來又稱我‘土專家’‘田秀才’。雖然我是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老農戶,但也想把這20多年種地經驗和農業發明,惠及到更多的農民頭上,讓土地增產,讓鄉親們創新增收。”李國梁坦誠相言。

據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介紹,《關於推進大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健康快速發展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到,溫室基地水、電、路配套工程由政府籌資統一配套,保障“三通”。在此基礎上,大通縣委、縣政府將日光節能溫室建設做為 “農業1號工程”來抓,採取多部門聯動,縣領導聯系鄉鎮,鄉鎮領導包村,鎮干部及村兩委班子直接抓,縣蔬菜技術推廣中心專業技術員包村定點開展技術指導,多種措施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脫貧戶趙文科“逆襲”為致富帶頭人

如今,看著趙文科神採奕奕的樣子,很難想象曾經的他是一名貧困戶。

“在這黃土地裡翻騰了近半輩子,沒成想在家門口實現了脫貧致富。”大通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村民趙文科給大家算了一筆致富賬:這幾年,成立合作社流轉了200畝田地,種麥子、油菜、土豆,一年有八九萬元收入。今年單靠經營農家樂收入達15萬余元。

“原本在外面打零工,一年到頭掙個一兩萬已經很不錯了。如今,惠民惠農政策多了、思想活泛了、能掙錢的門道就多了,駐村干部手把手指導,腰板都硬氣了不少。”如今的趙文科不僅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成了全國農民群眾心中的紅人。2020年,趙文科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

東至溝村的油菜籽地。人民網 陳明菊攝

東至溝村的油菜籽地。人民網 陳明菊攝

東至溝村屬半淺半腦山地區,地勢海拔相對較高,村裡產業發展單一,群眾發展產業的熱情不高。“如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是東至溝村第一書記王強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今年村‘兩委’班子又謀劃了一番,村裡的榨油坊准備投入運營,將其發展為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據王強介紹,目前已成立藏朔生態植物油加工廠,榨油坊可實現180萬斤菜籽榨出12萬斤菜籽油,銷路暢通。

隨后,王強又給大家算了一筆榨油坊的“經濟賬”:朔北藏族鄉作為重點農業種植區,油菜籽產量高、種植面廣。今年全鄉種植油菜籽一萬四千畝、東至溝村種植4千畝,基於此,置辦起榨油坊從而輻射全縣周邊,破局發展新的支柱產業助農增收。東至溝村民說,“油菜籽種的少了沒得賣,種的多了賣不出去。有了回收菜籽的榨油坊就好了,今年家裡的三畝菜籽有地去了。”

東至溝村“秋收助農隊”忙收油菜籽。人民網 陳明菊攝

東至溝村“秋收助農隊”忙收油菜籽。人民網 陳明菊攝

田野豐收忙,漸知秋實美。在朔北,鄉村不只是安居的家園,更是樂業的天地。各類新業態正引領著美麗鄉村,向著產業興旺、綠色發展的道路闊步前行,為鄉村振興賦能,奏出富農強村“新樂章”。

(責編:陳明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