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古韻 西寧之夜
河湟流域 “青繡”多彩綻放

湟水悠悠,一路奔流,潤澤沿途的廣袤大地,滋養世代生活的百姓,孕育燦爛的河湟文化。“青繡”便是這眾多燦爛的文化之一。
湟水之源便是西寧市湟源縣所在地,這裡自古就是由內地通往西部牧區至西藏的重要通道,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稱,同時,這裡自古為商貿重地,是青藏高原靠近內陸省區的重要畜產品集散地,有“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名,在這樣的歷史、地域等多方面背景下,湟源皮繡歷久彌新,成為了“青繡”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繡娘正在繡皮繡。祁琴芳攝
湟源皮繡取材各類特制的皮張,用毛線、皮繩、馬尾、馬紫等絲、線、棉等多種顏色的繡線,用盤、攢、堆、辮、繡等針法制作而成。藝術特色形象生動粗獷逼真、質感強烈。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研制人員大膽鑽研、創新,在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進而發展成為全新的文化旅游產業。
皮繡作品。人民網 顧斐菲攝
湟中,顧名思義,位於湟水河中游地段,發源於此的堆繡,是“青繡”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堆繡將刺繡與浮雕藝術完美結合,運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具有較高的觀賞、審美和收藏價值。
堆繡與酥油花、壁畫並稱為塔爾寺“藝術三絕”,近年來,已逐漸發展成為湟中乃至西寧文旅的一張靚麗名片。
堆繡作品。人民網 楊啟紅攝
湟水河一路蜿蜒,流經我國土族人口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兒女世代生活於此,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裝飾上的太陽花、萬字紋、回形紋等紋樣便是盤繡的“雛形”。
盤繡。張皓芃攝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然后用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挂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土族盤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卓麻什姐正在整理盤繡作品。人民網 楊啟紅攝
土族阿姑們心靈手巧,一針一線來回穿梭之間,花鳥、魚虫、山水等形象“躍然布上”,讓人稱贊。如今,土族盤繡已成為當地助農增收的致富新渠道,盤繡產業正如太陽花般燦爛綻放。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湟水奔流不息,流域文化燦爛不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廣大網友,來和新任青海省委書記陳剛聊聊您的期盼
- 日前,中共中央決定:陳剛同志任青海省委委員、常委、書記。任命消息發布后,不少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給陳剛書記留言,反映自己的所思所盼,並為青海省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