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學生接觸世界的一把梯子

——記“全國優秀教師”雷有萍

石成硯
2022年09月02日08:52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雷有萍和學生合影。受訪者本人供圖

一晃眼,雷有萍投身高原教育事業已有十二年。這期間,雖然榮獲了“全國優秀教師”等不少殊榮,可雷有萍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初心不改。

“我覺得每當站在講台上時,總有一種無形的光環,一直吸引著我。”雷有萍說。

大學畢業兩個月后,雷有萍的工作崗位被分配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2010年9月1日,恰好在21歲這天,雷有萍乘著大巴早上7時從省城西寧出發,看著一路上窗外的景色愈發荒涼,直至夜幕降臨,晚上9時才抵達縣城,盡管眼前的城鎮小而簡陋,寒風凜冽襲人,雷有萍卻對這裡充滿了新鮮和好奇。

很快,現實讓雷有萍對新生活的期待迅速落空。第二天,來到崗龍鄉中心寄宿制小學,雷有萍打開了等待自己已久的宿舍門,空空的房間裡僅有一張布滿灰塵的高低床,頭頂的粉刷層剝落得七零八落,眼前的景象讓這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立馬犯了難。不僅如此,學校裡少有像她一樣從外地來的教師,人生地不熟,一個人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眼前的種種困難讓雷有萍當即就想轉身回家。

好在身邊的領導同事人心淳朴,他們的悉心關照給了雷有萍堅持下去的理由,在逐漸適應當地生活的同時,雷有萍也沉下心,努力朝著教育工作的前沿進發。

生涯之初,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雷有萍不斷地刻苦鑽研業務,堅持經常翻閱《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教研論壇》、《新課程》等書籍。備課時,雷有萍精心設計環節,努力鑽研教材,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特點,做了大量的課前准備工作,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資源,向40分鐘的課堂要質量。課堂上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雷有萍則循循善誘地引導,做好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經過為期5年的教學實踐,雷有萍發現,牧區的孩子語文基礎薄弱,生活中缺乏接觸漢語語言文字的環境。當時,針對民族地區施行的語文教材,是牧區學生唯一接觸漢語的“窗口”,其內容大多涉及簡單的日常對話,對牧區學生知識面、語言能力的拓寬和提升都十分有限,教材成為了擺在雷有萍語文教學路上的一道門檻。

“如果將目前針對民族地區的語文教材換成國家統編教材怎麼樣?孩子們能跟上嗎?”雷有萍將換教材的想法和顧慮匯報給了學校領導。在縣教育局和校領導的支持下,2015年9月開學,崗龍鄉中心寄宿制小學的首批試點學生,捧起了國家統編的語文教材,雷有萍帶起了試用新教材的一年級新生。新教材對牧區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短期內成績普遍有所下降,但在雷有萍等教師不斷地悉力以赴下,試用新教材后的學生語文成績大幅度提升,同時口語表達和知識層面都有所改善,兩年后這一做法推廣至甘德全縣范圍。

不僅如此,從2016年開始擔任教務副校長的雷有萍,以身作則做好新課改的模范帶頭人,組織本校教師做好新課改,觀看各種教學觀摩課和報告會,互相交流學習其中的先進理念,借鑒優秀的教學方法,在校內形成了大家齊心協力抓教學的好勢頭。

長久以來,作為一名寄宿制學校的任課教師,學生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們的衣食住行,點點滴滴,事無巨細,雷有萍都得操心。因此,雷有萍把“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持之以恆”作為關心學生的座右銘。

班上有5個孤兒、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雷有萍堅持鼓勵他們寫小作文,寫身邊事,寫心裡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雷有萍得以從中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也更有了學習的動力,雷有萍所帶的班級也很快成為班風正、學風濃的優秀班集體。

今年,由於疫情,雷有萍整個暑假都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見面,孩子今年9月即將步入小學,雷有萍掐指算了算,前前后后陪伴孩子的時間加起來卻不到兩年。

身在遙遠的牧區,每年與家人聚少離多,可當回首走過的路,雷有萍依舊慶幸自己當初堅持留在這裡,堅持把教師作為自己的事業。

“每當學生畢業時,看見孩子們紅扑扑的臉蛋,我就會感覺自己像他們接觸外界的一把梯子,從那一刻起,把他們送往了更大更精彩的世界。”雷有萍說。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