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柴達木:風沙漸行漸遠

劉法營
2021年09月27日09:5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青山綠水德令哈 蘇烽 攝

坐落於京藏高速公路烏蘭縣茶卡鎮與茶德高速交匯處的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上個世紀50年代西北軍政委員會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莫河駱駝場,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西藏、修筑青藏公路、開發柴達木盆地資源做出過卓越貢獻。現如今,莫河駱駝場努力打造“柴達木高原生態綠洲農牧業”,弘揚“柴達木精神”的同時,依托便利的交通和紅色教育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民宿、特色餐飲、駱駝拍照等生態旅游項目,吸引著八方游客來此地打卡游玩。本報記者 建軍 通訊員 才仁普措 攝

賡續紅色脈絡

游客體驗駱駝牧場

駝場蒙古小屋

青海高原西部的柴達木盆地,這塊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區域,大自然的造化使其既擁有“聚寶盆”的美譽,又塑造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物的多張“面孔”,而其中的一個“沙”字,幾乎佔據了盆地過半的版圖,連綿的戈壁大漠和風蝕沙丘,匯成這裡的天地之闊和蒼茫形勝,也使這塊廣袤之域,成為我省沙化面積最多、治理難度最大,生態保護任務最為艱巨的地區。

這裡,曾是風沙肆虐,因了一抹抹綠色在荒漠上步步前伸,探索西部荒漠化治理的跋涉足跡匯成了路徑﹔

這裡,風沙漸行漸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綠色指數的一路上揚,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實現了幾代柴達木人的綠色願景。

泉水灣裡的“柴達木鏡像”

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城東南方向10余公裡,雖然這裡與海西的諸多區域一樣干旱缺水,卻頂著一個濕漉漉、水靈靈的名字——泉水灣。

隨著烏蘭縣林草局的人員深一腳、淺一腳援坡而上,其間,路兩邊的灌木叢和地上的草叢稠密地隨路向上延伸,不時有山雞在林間飛起。林草局的人員說,以前這裡是流動的沙丘,別說長樹,就連地上也是寸草不生。春秋時節,連續幾個“風天”,周邊的村庄都是灰頭土臉的“一碼色”。夜裡的風呼嘯起來像吹的哨子一樣盤旋在縣城的上空……自從烏蘭人栽下的樹越來越多,風小了,沙住了,感覺像換了個地方。

在一個山凹處平坦的地方,建著一溜數間板制平房,這裡即為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泉水灣防風固沙區生態管護站,從周邊村庄聘來的數名林業生態管護員輪班長年守護在這裡。河東村的回族村民冶雲已經在管護站當了三年管護員,巡護沙區林地、林區消防,解除樹木病虫害等都是他和幾名護林員的職責。

面對曾經的流動沙丘上呈現的滿目蔥蘢,冶雲說,這些林草能在這裡扎根真是不易,先是從山腳下沿坡往上扎草方格固沙,到栽種沙蒿、檸條等沙生林草,實現滴灌,年復一年補植補栽,十幾年的苦工,換來了防風固沙的綠色林帶。

經過實施人工造林種草、封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柴達木已建成以城市周邊、交通沿線、農田防護林為主體的區域防風固沙綠色屏障,“十三五”時期,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20.84萬公頃,以點狀、帶狀的綠色筆墨,延向盆地、沙區深處。柴達木盆地已崛起7處國家沙化土封禁保護區、6個沙漠公園,累計45.33萬公頃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以“雙下降”的歷史性逆轉,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枸杞叢林撐起“雙贏”產業

沙生植被截斷了“黃龍”去處,始於防風固沙初衷的“西部枸杞”,正於八百裡瀚海戈壁,撐起柴達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梁”。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種植園示范基地,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枸杞林挂滿了業已成熟的紅色果實,從省內外招來的採摘工人已在這裡採收了頭茬果實。每天都要往枸杞種植基地往返數趟的德令哈防沙治沙公司經理史連奎說,在柴達木盆地種植枸杞,最初是始於防風固沙。在沒有建起眼前這些集中連片的枸杞林帶之前,流動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已開始逐步吞噬周邊的庄稼地,甚至向各個村庄逼近。自從枸杞種植從“扎下陣腳”到逐步擴大,枸杞種植最先收到的是防沙治沙的生態效應,可以說,其后帶出的枸杞產業,是生態之樹上結出的生態果實。

枸杞種植的日益擴容,讓曾經風沙“狂舞”的荒灘戈壁轉身柴達木綠洲,同時“綠了生態、紅了產業”。

柴達木盆地獨特的自然成就了柴達木枸杞純天然無污染的“金字品牌”,並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注入了巨大活力。枸杞生態經濟林帶起了沙區農牧戶防沙治沙和發展林地產業的吸附力,在推進防沙治沙促進生態效益好轉進程的同時,成就了農牧戶增加收入的又一“錢途”,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當地防沙治沙部門的引領下,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德令哈、格爾木、都蘭、烏蘭等市縣紛紛開展了規模化、標准化、規范化枸杞基地建設。枸杞全產業鏈產值已逾百億元之多。柴達木人在擁有“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了“金山銀山”。

都蘭縣諾木洪地區的大漠紅枸杞種植公司,在廣泛種植枸杞和推進枸杞產品精深加工的同時,在枸杞的採摘季節發展起又一新型產業——枸杞生態旅游,以連年舉辦“大漠紅生態枸杞節”招徠省內外游客,以鮮活的生態建設實踐,驗証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真知灼見。

可魯克湖折射“生態之光”

秋日的可魯克湖水天一色,沿岸連綿不絕的蘆葦叢和芨芨草,如伸長臂彎將湖光水色攬於綠色懷抱之中,使這裡成為上百種野生魚類和珍禽的家園。清波瀲灩的湖面水鳥翻飛嬉戲,綠叢中不時有水鴨等野生鳥類出沒。

德令哈自然資源局人員介紹,正因不斷加大自然資源和林草建設力度,才有了眼前的“湖光山色”。因為有了防風固沙的林帶的保護,有效遏制了湖面萎縮和水岸線下降,近幾年可魯克湖水岸線在強化生態建設中不斷提升,使當地堅持走生態保護完整性之路收到了實效。在對部分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功能區進行科學調整后,嚴格濕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大幅度提升了生態資源質量,以統籌山水林田草湖沙冰生態多樣性的系統保護,為柴達木盆地走出荒漠化環境治理探索出了新的路徑。

有統計數據顯示,柴達木盆地現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53處,自然保護區數量佔全省首位,總面積約達1885萬公頃。隨著荒漠化生態治理環境日趨向好,與之相關聯的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觀,野生動物種類、數量都有大幅增加。火烈鳥、大天鵝等珍稀鳥類已在可魯克——托素湖自然保護區“安家落戶”。柴達木當地共有野生動物種類62種,並擁有了野生植物資源400余種,可開發利用的近200種。在可魯克湖西碼頭,一叢叢白刺林和黑刺林,如一堵堵“擋風牆”,保護著近在眼前的可魯克湖。待到深秋時,成熟的白刺果和黑刺果等沙棘類植物,又帶著芬芳被採下枝頭。

亙古柴達木,在綠色擘畫中正煥發新的生機,釋放無盡活力。

(責編:陳明菊、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