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工程”的青海实践
山河重塑、故土重建,我国“山水工程”一直以来绘就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斑斓画卷。
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3年1月,根据国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关于组织申报“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要求,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由青海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联合申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湟水山水工程”),该项目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项目中成功入选。
工程实施范围。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项目总投入资金55.1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奖补资金20亿元。工程范围涉及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北州3个市州共12个区县,总面积约1.61万平方公里,项目实施周期为2023年至2025年。”青海省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心副主任王万平说。
“截至目前,省、市州、县分别成立了湟水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制定印发了项目管理办法,下达了第一批工程建设资金,各子项目正在有序实施中。”青海省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李琛说。
“山水工程”有何特殊性?在青海,实施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性何在?
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提升
探“山水工程”较以往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程的不同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按照“山水田林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过程和活动。
相较于以往的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程,“山水工程”则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从空间方面考虑,“山水工程”实施范围不仅限于重要生态系统所在的生态空间,还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农业和城镇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和用途管制下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体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思路。
根据自然生态状况,对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都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修复要素包含多个,从而达到系统修复的效果,这是就要素方面而言,其与以往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程的不同之处。
同时,“山水工程”综合科学、法律、政策、经济和公众参与等手段,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修复模式,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使得治理成效达到综合性提升。
若从长远的目标和效益来看,“山水工程”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更是提出,通过工程实施,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高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弹性,全面提升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从森林、荒漠到沼泽、湖泊,“山水工程”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让中国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看青海实施湟水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必要所在
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
湟水河,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青海耕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以全省2.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青海省60%的人口,贡献了近70%的GDP,除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也最具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为保护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西宁及海东南北山绿化等专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湟水流域生态本底极为脆弱敏感,加之受全球气候暖湿化叠加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退化”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流域河源区森林草原等持续退化,林地中度以上退化占比达61.68%,草地中度以上退化占比达63.96%。支流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0.32%……对于湟水流域的进一步保护和修复势在必行。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重点工程布局,青海选择关乎青藏高原和黄河流域两大重要生态屏障安危的关键枢纽区域——湟水流域,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通过工程实施,将使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64%,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0.39%,年均输沙量减少81.32万吨以上,促使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固碳增汇功能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一轴”为柄 “两山多水”为骨
观“湟水山水工程”落地实施后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湟水流域构建以“一轴”为柄,“两山多水”为骨,“周边山体森林和草原湿地”为屏的“伞”形生态环境支撑格局,将项目区划分为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直流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干流区生态廊道与人居环境提升综合治理3个修复单元,共布局3大类15个子项目。
按照计划,2023年全面启动“湟水山水工程”,至2025年底竣工,共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15.77万公顷。
通过对实施下游干流两岸水土保持项目,将完成河道岸堤修复275千米,河道水环境修复41.50公顷,减少水土流失,有效保持土壤肥力。
河道水环境修复、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将有效改善农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农田耕作利用水平,促进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水土资源利用水平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也不可少。
通过完成湿地修复95.53公顷,完成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保育1349.73公顷,建设生态廊道工程,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丰富湟水流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后,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效益便也会随之提高。
项目将引导社区通过劳务报酬分配、以工代赈、发展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产权分红等方式让群众享受生态保护红利,预计带动居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增加第一产业产值1.25亿元以上,增加第三产业产值3.55亿元以上。
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便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便可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
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使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护生态、支持生态,从而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这是项目最终想要取得的社会效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湟水山水工程”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同时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提供示范引领。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发挥湟水流域生态最大潜力、承担湟水流域最大责任、实现湟水流域最大价值,为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夯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支撑。”王万平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自然资源部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于青海西宁揭牌成立
- 人民网西宁12月6日电 12月5日,自然资源部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工作汇报会在青海西宁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张宏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林君,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孟广培,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局长、创新中心主任王富春等专家领导参加仪式并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
- 《青海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 人民网西宁12月5日电 (杨启红、马菊香)近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一直是大众十分关切的问题 ,此次通过的《条例》共5章42条,从货物运输车辆源头管控、通行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
- 青海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实现独立场所全覆盖
- 人民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获悉,今年以来,青海省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效能监管提升年”既定目标,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推动建设独立婚姻登记场所,规范设置结婚登记室、离婚调解室、档案室、婚姻家庭辅导室、颁证大厅及候登大厅,推动全省45个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实现独立场所全覆盖,并着力打造了刚察县、曲麻莱县、泽库县、门源县、兴海县、湟中区等一批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服务到位的规范化标准化县级婚姻登记机关。 为进一步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幸福,各级民政部门把婚前辅导作为“幸福护航”的重要环节,依托县级婚姻登记平台组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类项目,协调法院、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优势资源开展“法律+婚姻家庭”“社工+婚姻家庭”“志愿服务+婚姻家庭”等专业辅导服务,切实提升了公民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