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文明之花开遍江源大地

——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魏爽
2023年03月28日08:42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道德模范引领风尚,文明创建热潮涌动,志愿服务情暖人心……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城镇社区到乡村牧场,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从雪域高原到柴达木盆地,文明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力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文明之花开遍江源大地。

  强化思想引领

  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传播正能量,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办事处石坡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亲子活动正在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方式让大家在参与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近年来,青海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抓。研究制定《青海省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行动方案》《青海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实施办法》,将公民道德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中。出台倡树文明新风的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一个个新时代的“活雷锋”,一抹抹暖心的“志愿红”,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文艺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等携起手来,汇聚成战“疫”的磅礴力量,点亮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大美青海最鲜亮的底色。青海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稳步推进,努力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566万元,成立文明实践中心45个、占县(市、区、行委)总数的100%,文明实践所406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100%,文明实践站4664个、占村(社区)总数的100%,拓展阵地建设,建设文明实践点、岗位、基地、长廊等2673个。建设县一级志愿服务总队45支,各级志愿服务队15097支,注册志愿者达63万人。

  厚植道德沃土

  发挥榜样力量

  “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始终有一群人,他们扎根高原大地,心怀忠诚,行有方向,奋勇前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海榜样。”在“青海榜样”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故事,深情讲述了“青海榜样”为民造福、夙夜在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的感人事迹,台下观众眼含热泪掌声不断。

  高原医学事业开拓者吴天一、高原生态建设践行者张锦梅、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尼都塔生、用艺术匠心传递道德力量的完德尖措、倾情甘为孺子牛的尹发旺、忘我付出的索拉、真情奉献的援青干部陈水芳、守护黑河源头的生态管护员叶金俄日……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犹如一盏盏精神明灯,引领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群众选,近年来,全省先后推荐选树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青海省道德模范、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新时代好少年等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他们如同灯塔,闪亮着精神光芒,传递着无穷的道德力量。

  先进典型就是鲜活的价值观,也是有形的正能量。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榜样引领作用,凡人善举、草根英雄、平民英雄大量涌现,“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在江源大地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持之以恒地关心关爱道德模范,积极落实礼遇关爱道德模范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推进文明创建

  擦亮各族群众幸福底色

  “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群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文明健康……”近年来,青海各地把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广泛支持,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青海省坚持为民惠民理念,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让城市更文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和追求。全省各地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利民惠民的要求,把城市治理重在精细、农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区治理重在精进的要求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西宁市、玉树市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突破,互助县等29个城市获评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文明城市创建使得城市品位实现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市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文明村镇创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突出抓好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扎实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集中治理红白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债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形成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有效引领乡风文明。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2968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326个。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创建率达77%,文明村创建率达62%。

  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为目的,在全省机关、单位、企业等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修订完善《青海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165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868个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创建文明单位,6个非公组织入选全国文明单位,41个非共组织入选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通过争创文明单位,引导各行各业加强道德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履行社会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青海持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睦邻友善等家庭美德。截至目前,79户家庭获评省级文明家庭称号,其中13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已创建“五星级文明户”81.1万余户,创建率达到49.4%。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青海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文明校园创建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75所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其中1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累计投入资金7805万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20所,覆盖全省8个市州,受益未成年人近20万。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高原好少年选树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结合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特别是青海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深化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责编:况玉、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