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柴达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笃行

刘法营
2022年06月09日09:52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天峻草原。天峻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袋袋“茶卡盐”输送到全国各地。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摄

现代化锂电池生产线。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摄

枸杞经济带动当地农户就业致富。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摄

  六月夏季,瀚海戈壁生机盎然,从城市到乡村,从草山牧场到园区企业,柴达木盆地正在沸腾中释放活力,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贡献海西力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至今铭记, 2016年6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期间,先后来到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并作出重大要求和指示批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波光水影映屏障

  出德令哈市西去10余公里,眼前便是烟波浩渺的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40多岁的李成军是保护区的林业生态管护员,他是离此不远怀头他拉镇的一位村民。

  “我就在这湖边上长大,亲眼看到了两湖的生态变化。10年前,两湖生态连着告危,沙岸侵蚀湖面,动植物也稀少。”李成军说,随着封湖保护生态等各项措施落实及不断加大投入,沿湖设立的封育围栏,既避免了牛羊等牲畜进入湖区,有效保护了这里的林草植被,也保护了湖水的水质,沿岸人工种植的沙蒿、芦苇等绵延十余公里,为两湖立起了一道遮风挡沙的生态屏障。物种多了,湖水涨了,水质也越来越好。

  与李成军一起在这里当生态管护员的同事,多为周边村庄农民。他们的工作既守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倒班时也不误家里农活,更为家里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各种珍稀动物和鸟类也纷纷在这里筑巢安家,其中栖息在这里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多达10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湖光山色映衬的生态屏障背影里,是辽阔的柴达木盆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改变和史无前例的“大逆转”。

  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相关人员介绍,仅2021年,就完成黄河流域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达147.6公顷。借助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绿化造林、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创出新纪录,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45.1%……柴达木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在感恩奋进中深入践行“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等重大要求,用心用力用情保护生态环境,祖国聚宝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转型提质开新境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青海高原,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精准把脉,亲手擘画产业“四地”建设蓝图。柴达木,再起矢志奋进的大潮。

  前不久,参加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基层企业代表刘萍,在大会一结束,就匆忙赶回自己所在的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煅烧车间,第一时间将党代会精神传达给同事。34岁的刘萍担任车间副主任,在车间工艺技术改造正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她带领着车间的同事们“八仙过海”,全都投身其中。

  昆仑碱业公司坐落于德令哈工业园内,是当地靠转型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传统老牌企业。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动能、构建新支撑,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结构更优、后劲更足、效益更好。”企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筑起了企业高质高效发展新路。

  “凭借创新理念,企业从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落实到我们基层车间‘换汤换药’的技改项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脱胎换骨’。”正在刘萍所在煅烧车间指导技术改造的企业技术负责人铁城感慨良多,正是依靠新发展理念,企业延伸拓展盐碱化工产业链条,挖掘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在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中,积极投入到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行列中。

  就在今年3月下旬,昆仑碱业公司和金锋实业公司联手,启动蒸氨钙液资源化综合回收利用节水减排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利用蒸氨钙液生产氯化钙,回收副产氯化钠和凝结冰。

  与此同行的西部镁业公司经过技术提档、工艺消缺,延伸了镁系化合物产业链,不仅填补省内空白,且进一步促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产业“四地”建设,正日益显现良好效能。

  民生福祉绘华章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走进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村民施玉萍家里,眼前的两层楼院,让人很难与这个数年前走出贫困的家庭对应起来。

  “几年前,从地处偏远的老茶卡村搬到新家时,觉得真像做梦一样。”50多岁的施玉萍话音里带着感激,在老村时,家里的日子全靠施玉萍一人硬撑,靠种地得来的收入除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剩不下多少余钱。丈夫身体有病,两个女儿尚未成年,施玉萍感到家庭的重担压得她近乎直不起腰来。

  数年前,施玉萍举家搬到了毗邻茶卡景区的茶卡镇上,从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里搬进了两层楼房,孩子上学近了,丈夫就医方便了,可施玉萍又开始犯愁了——一家人的生计靠啥呢?时隔不久,一起搬出来的乡亲们,瞄准茶卡镇以盐工业为背景发展生态旅游业越来越热,纷纷利用自家楼院办起了民宿或“农家乐”,在离开庄稼地以后,以前的庄稼人端起了“旅游饭碗”,施玉萍也在镇政府扶持下开起了家庭宾馆。

  “自从开起农家乐,家里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一个女儿上了大学,一个女儿给我当帮手,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施玉萍从眼下的日子里品出了几分甘甜。

  高质量发展与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有机衔接起来。当地围绕盐湖产业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产出了“工业+旅游”叠加效益,并以“盐湖产业+生态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牵引茶卡镇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盐雕、农家乐、旅行社等俏行茶卡镇,村民的干劲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好。

  在茶卡村的主干道上,茶卡镇镇长苏丹介绍说,茶卡盐湖景区生态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茶卡镇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建成的综合性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每年可吸收数百名当地群众就业。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鲜活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责编:况玉、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