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再现青海

人民网西宁3月21日电 (张皓芃)3月21日,本网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今年1月下旬,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联合郑州大学专家在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1只疑似中华秋沙鸭的雌鸟。3月中旬,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工作人员再次前往调查区域对该鸟种进行调查,发现普通秋沙鸭群中混居着一只外形略有不同的秋沙鸭,经省内外专家对视频、照片进行鉴定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确定该鸟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孙楠摄
这是自《青海经济动物志》有记录以来,时隔三十多年后再次记录到该鸟种,填补了该鸟种在青海影像记录的空白。
中华秋沙鸭属雁形目鸭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雄鸟头、颈黑色而泛绿色光泽,具长羽冠,背黑色,下体和前胸白色,两胁具明显的黑色鳞状纹。雌鸟头、颈栗褐色,羽冠较短,上体灰褐色,两胁具明显鳞状纹。该鸟对周边环境极其敏感,是典型的河流生态指示物种,此次在青海湟水流域被发现,说明这一流域生态环境良好,食物来源丰富,干扰因素少,适合其停歇栖息。
近年来,青海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同时,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监测力度,充分发挥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作用,持续开展了以鸟类调查监测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通过对全省重要区域鸟类种类、数量、分布以及栖息地环境的调查监测,省内相关单位已初步掌握了青海省鸟类基本现状,且近年来连续记录到细嘴鸥、小黑背银鸥、北极鸥、蓝胸佛法僧等一些省内鸟种新记录,为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黑河水初融 祁连山春来
- 人民网西宁3月18日电 春三月,蜿蜒的黑河开始融化,祁连山国家公园春意渐浓。祁连山为青海与甘肃的界山;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腹地的八一冰川,流出青海后浇灌了甘肃河西走廊的富庶繁华,流向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