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育人

——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案例

2021年09月25日10:2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一、工作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学校内企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认识不清,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认识模糊;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不是很高,质量意识薄弱,适用环境的能力差;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大力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改变仿真教学模式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教学,积极推行“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培养适应环境快、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满意的技能人才。

二、工作举措

(一)构建实训教材体系,解决教有所“依”的问题

核心理念是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形成专业能力;归类实训技能点,按项目组织专业能力,按任务完成实训技能点。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实训大纲,构建不同专业实训教材体系,编制本专业实训任务书。

(二)打造实训师资队伍,解决教有能“力”的问题

核心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聘、转、学,增加实训教师数量,提高实训教师水平。要求每名实训教师每学期到企业学习锻炼一个月。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高级工以上证书。开展学生和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制定实训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实训教师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三)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解决教有根“据”的问题

核心是建,管,用。通过自建,引企入校和自建企业等形式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产业养校的理念,学校里每一个专业配备一个产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有互业广告部,中餐烹饪有乐业酒店,焊接专业有韵业焊接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高原特产电商中心和扶贫网超,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有乐业汽贸,学前教育专业有职校幼儿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互业旅游有限公司等学校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已具规模,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教有得“利”的问题

核心是“五合一、三得利”模式促进工学结合。为了能为企业培养出“下得去、上手快、干的稳、留得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与企业共同完善和创新 “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得利(实现了人才培养,提高了育人质量),企业得利(减轻了员工开支,降低了人力成本),学生得利(获得了报酬、强化了实践技能)的双赢目的。

三、工作成效

(一)教室与车间合一。解决了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使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专业化的实训设备,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二)教师与师傅合一。解决了课堂理论满足不了实践要求的矛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平台,高薪聘请的名师,既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一线生产,又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帮助学生掌握过硬技能。专业教师还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师与师傅的转变中,不仅更新了教学内容,还改革了教法。学生在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中逐渐成长。

(三)学生与学徒合一。解决了学生毕业进企业难以适应的问题。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技能提高,也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劳动纪律、经营观念有了较深刻的感知,培养了学生岗位素养和就业生产能力。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能尽早熟悉企业环境,适应企业管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与生产合一。解决了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学校的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方式改革,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五)作业与产品合一。解决了学生实训成本过高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用健壮的臂膀将作业慢慢细化,用有力的脊梁承担作品的分量,在实践学习中铸造匠心精神。

四、工作启示

(一)改革“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成长步伐。学生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锻炼,接受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熏陶,提前完成了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化。在企业实习中,学生不仅学会和掌握了一至二项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在人生信念的确立、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岗位的适应、个人意志的磨练、人际交往的技巧等社会化过程的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和提升,为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每月也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学生通过实习过程的锻炼,提前了解到了企业文化、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要领、管理方式等,为毕业后达到和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及要求,以及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社会化成长的步伐。

(二)推行“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磨练,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许多职业社会生活的技能、技巧。学会了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学会如何与人协作共事,学会如何解除职业生活中的困扰,学会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等等,收获颇多。特别是一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生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顶岗实习锻炼后,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三)实践“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态度,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实践“五合一、三得利”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们在经过企业实习的磨砺锻炼,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被评为企业优秀员工。学生实习结束回校后更是有了大的改观:他们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技能水平也明显增强。在每年的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竞赛上,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技能比赛,成绩优异。

(四)实施“五合一、三得利”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就业率。“五合一、三得利”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对企业来说,直接减少了对员工的培训和考察时间,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同时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稳定率,促进了学校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总之,经过近两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截至目前,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技术型人才共30000余名。2021年,学生就业率达100%,初次就业率达98.2%,就业对口率达87.5%,毕业生对学校满意率达99.2%。在全省乃至全国中职学校招生困难情况下,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2018年1057人,2019年达到1065人,2020年招生人数1214人,招生规模在青海省海东地区排名第一,在全省名列前茅。(来源:青海省教育厅) 

(责编:杨玥、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