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梦圆·庆丰收

丰收节里庆丰收

辛元戎 任 庆 潘 玲
2021年09月23日09:46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采摘荷兰豆。青海日报记者 任庆 摄

沙果熟了。 青海日报记者 谭梅 摄

核桃丰收。 青海日报记者 任庆 摄

摇筛油菜籽。 青海日报记者 任庆 摄

编者按

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的第一个农民丰收节。青海省的300万农牧民过上殷实生活之后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大大提升,节日唤醒了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享受到了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信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白露到 打核桃

本报记者 辛元戎 任 庆 潘 玲

“白露到,打核桃。”白露节气前后,正是打核桃的季节。在秋日微风的吹拂下,记者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体验当地农民打核桃的喜悦之情。中川乡地处民和三川地区,黄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滋养出大片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海拔较低、气候温暖,三川是青海有名的瓜果之乡。

向阳村的农家庭院里、果园里、麦田的楞坎边,一棵棵撑起绿色伞盖、缀满累累果实的核桃树随处可见。向阳村背靠山地,全村约有三百棵核桃树,是三川地区种植核桃较多的村庄。

核桃,又叫“胡桃”或者“羌桃”。自从张骞凿空西域,很多西域的瓜果蔬菜种子,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地区,核桃就是其中的一种。根据《博物志》和《名医别录》等古籍记载:“此果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三川地区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必经之地,盛产从西域传来的核桃,应该也是情理之中。

“哗啦哗啦响着哩,大核桃哈去打走。篮子哈提上着,大核桃哈拾走。”向阳村的一位土族小伙爬上高大的核桃树,挥着长杆大核桃,晁文莲等土族阿姑们一边在树下捡核桃,一边唱起了曲调欢快的土族传统民歌《打核桃》。每年中秋,青海农民蒸制大月饼的时候,会在月饼中再加入一些新鲜核桃仁,那鲜香浓郁的核桃味,让月饼变得更加诱人。

改革开放前,青海境内种植的核桃树十分有限,而且都是壳厚、果仁小的老品种。如今,很多地方引进了皮薄、植株矮、产量高、采摘方便的核桃新品种,经济效益大为提高,核桃成为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仙女果”红了!

本报记者 宋翠茹

九月,正是瓜果飘香的时节,很多朋友们都开始迫不及待地准备尝尝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高家湾村紧靠109国道南面的山坡上。红红的“仙女果”挂满了枝头,颗颗饱满圆润,再配以青翠欲滴的藤蔓,格外引人注目,这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这里千亩“仙女果”丰收了,种植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置身于果园之中,低矮的“仙女果”树,挂满枝头的果子与你擦肩而过,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果香,让人忍不住伸手摘一颗“仙女果”,果实饱满沉甸,再一尝,那清甜,脆嫩,多汁的味道从指尖“闯”入口中,让人回味无穷……

“仙女果”学名为“锦绣海棠”,该果树根壮叶厚,耐寒耐旱,果型秀美,色泽亮丽。成熟后酸甜可口,集观赏美味于一身。据海东市靓柱林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常宽介绍,“仙女果”适宜在海拔2200米以下、紫外线照射强、早晚温差大的地区种植,海东市乐都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这里“仙女果”独特的口感,香甜可口,这也成为不少当地人的味觉底色。同时,该果子富含大量人体中必需营养成分。其中硒、镁、铁、铜、碘、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具有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我们的仙女果现在已经可以完全采摘了,味道香甜可口!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 10万公斤。目前主要接广州和深圳等地方的订单销售,一斤价格能卖到58元,今年预计销售额能到400多万元。剩下的就可供游客来采摘。”韩常宽告诉记者。

选个日子和家人朋友一起采摘“仙女果”吧,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定特别香甜!

鲜嫩嫩的“福豆豆”

本报记者 潘 玲 任 庆

蜿蜒曲折的山路两侧,晚开的土豆花在清风的吹拂中摇曳,麦穗掀起金色的波浪,分明为初秋添了几分生动。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了湟源县申中乡韭菜沟村,广阔的荷兰豆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埋头采摘鲜嫩的荷兰豆。

这片百余亩的荷兰豆种植基地属于湟源县蓝天白云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小的一粒粒荷兰豆在高原热土里生根发芽,由这个“福豆豆”带动的产业,已经成为湟源县的明星产业,实现了“一粒种子造福一方百姓”的夙愿。

“荷兰豆喜冷凉,很适合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生长,现在湟源县已经有了1000亩的种植规模。在这里种植效益明显,可以说,100亩荷兰豆的效益相当于传统大田作物1000亩的效益。”负责荷兰豆种植推广的西宁市种子站高级农艺师李生楷告诉记者。

“你看,这豆子长得多好……”

蓝天白云家庭农场的主人曹国才对自己喜爱有加的“福豆豆”带来的收益深有体会。他说:“我试过很多农作物品种,最后发现荷兰豆真的非常不错!投入小、采摘期长、收益高,还能有效带动农民就业。”

据曹国才介绍,按照每亩最少1000公斤产出来算,50天的采摘期,每亩收入一万多元是很轻松的事情,目前产品以订单形式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收购商出口到了国外。

青海脑山地区分布广阔,在产业发展上有短板。湟源县荷兰豆产业的发展壮大则为脑山地区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树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板,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金秋,农民们采摘荷兰豆的劳动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们最简单朴实的幸福;让我们重温了童年成长的快乐;让我们闻到了乡情甜甜的味道;让我们打开了封尘的记忆,回味乡愁里的农耕文化……

沙果熟透了!

本报记者 谭 梅

金秋九月,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海东市乐都区的沙果也熟了。在很多人记忆中,多年以前经过乐都区时,就有许多果农推着一辆辆架子车,在十字路口、大街小巷、公路沿线叫卖。

乐都沙果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1850米到2000米之间的湟水河两岸农耕区内。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无任何污染,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乐都沙果品质优良,红极一时。

近日,记者来到乐都区碾伯镇瓜果之乡的下寨村,葱绿的枝叶间,红似小灯笼的沙果挂满枝头、娇艳欲滴,香气十分浓郁。

慕名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们络绎不绝,村民们也是喜获丰收。

记者了解到,2014年,乐都沙果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专家委员会的技术审查,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进一步提升乐都沙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化、产业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都的沙果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找回了‘童年味道’,再加上采摘入市后价格合适,很受老百姓的喜欢,很多朋友都是周末专程来采摘地道的沙果的。”下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有告诉记者。

“沙果好吃,但成长周期也比较长。”下寨村村民李积来说,自己种的沙果树已有70多年成长史,每年每棵树可以收获700-800斤沙果,按市场价格一斤果子卖出10元钱,收入也是可观的。

近年来,随着当地林草部门资金的投入和栽培管护技术的提高,乐都沙果这种地方特色果品,产量开始逐年增多。

蚕豆丰收了!

本报记者 王玉娟

初秋时节的乐都区瞿昙镇魏家村,田野道路两旁地里的蚕豆挂满了沉沉的豆荚,让人体味到丰收的喜悦。

距离乐都县城30多公里的魏家村,去年种植洋芋喜获丰收,今年倒茬种植蚕豆。我省蚕豆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的专家们,为魏家村提供了蚕豆新品种,长势喜人。鲜荚成熟后结的荚非常大,剥开看,一个荚里面有5粒蚕豆,还有好多结了6粒。

今年乐都地区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菜用蚕豆新品种,在川水地区和山区采用不同的方式种植。川水地区6月底鲜豆荚上市,每公顷收入4.5万元以上,脑山地区每公顷收入在2.5万元以上,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产业。

选育出适合高海拔地区的蚕豆品种,解决了机械化制约蚕豆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变了高海拔地区不能种植蚕豆的历史。今年,高海拔的共和县塘格木地区种植蚕豆10000亩,全县蚕豆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比上年增长10%。

“蚕豆+青稞”轮作倒茬,比常规的青稞重茬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耕地质量也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绿色发展。

“看到了蚕豆种植的优势,我就在村里带头种植,在蚕豆平台专家们的帮助下,我把自己16.5亩的土地全都种上了蚕豆,收入达到2万多元,比种蚕豆前收入将近多了一倍。”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党支部书记、惠鑫蚕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强说。

秋收菜籽香

本报记者 任 庆 王十梅

从拢不住边际的油菜花海到望不到尽头的油菜籽堆垛;从农民们秋收忙碌的身影,到装满一袋又一袋收获的果实,每一个人的脸上写满了秋收的快乐。

近日,记者走进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大通苑村。此时的沙塘川河谷内,小麦已尽数被收入仓中,土豆花开得正艳,灌浆饱满的油菜籽堆垛,整齐地晾晒在一片片田野,就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多年前晒干的油菜籽需要人工用连枷脱粒,既费时又费力,如今农民收获油菜籽更喜欢租用收割机,省时省力。

在大通苑村的一片农田里,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在收获油菜籽。随着机器的移动,七八位手脚麻利的老乡将地里晾干的、缀满籽粒的堆垛,一捆一捆地送进收割机的“大嘴”中。随着打碎的油菜花荚和油菜籽被分离出机器,一粒粒紫中泛黑,圆滚滚的油菜籽脱壳而出,眨眼间便堆成了一座紫黑色的“小山”。妇女们在欢声笑语中相互配合摇筛,一粒粒精选的油菜籽,落地装袋,等待数天后,便可以送到油坊榨油了。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