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引外资“活水” 润青山如画
昔日的荒谷成了今日的“绿谷”。
造林员进行林木作业。
翔子造林队。本版摄影 伟才 翔子
编者按
过去是不毛之地的荒山,如今是绿树成荫,草木繁盛,市民休闲纳凉的福地。站在海拔2800多米的西宁北山俯瞰,只见西宁城区被南北两山紧紧环抱,满目葱茏。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离不开财政持续投入。筹措资金,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常常是不能承受之“重”。
绿化高原,造福子孙。青海省财政厅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积极申请大量中央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全力引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德国促进贷款西宁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助力西宁南北山绿化、巩固绿化成果、大力促进省会城市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水”奔流激起浪花朵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年来,青海省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盯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导向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超前谋划、全力拼抢项目。
据了解,德国促进贷款西宁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期为六年,即2017年~2022年。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2000万欧元(约折合人民币14000万元),国内配套资金6000万元。
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初,在德国GITEC咨询服务公司的指导下,实施水利工程招标等辅助性水利基础性工作;2018年全面开展造林工作。截止2021年7月,完成景观林绿化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山体人工造林1.73万亩(1亩≈0.067公顷),其中,灌溉造林1.63万亩,旱作造林1000亩,合格率99.42%。
2019年实施塔尔山体育公园和环境教育中心的建设策划工作。在项目建设中,按照分区培植植物。包括:综合服务区-造迷幻森林景观、自然见学中心-缤纷山林景观、徒步登山体验带-自然山野景观、山地骑行体验带-炫彩活力景观、生态拓展区-康林绿谷景观、生态保育区-芳草山坡景观。
同时,在西宁环境教育体验基地及塔尔山自然体验公园项目建设中,西宁市提出了“自然见学”总体理念和“一心、两带、三区”总体布局,以现状自然、人文和生态基础,力争实现“创新自然教育行业模式、提升青海公众号生态素养、打造公园城市活力样板”三大项目规划目标。
“近两年,由于受国际汇率走高的影响,在完成项目全部的贷款提取后,预估资金结余约1600万元。为此,我们充分结合项目建设实际,多次与咨询服务公司专家讨论,并在2020年10月的线上会议向德方银行汇报,提出了西宁市智慧林业—塔尔山林场试点建设、西宁城郊森林景观林提升、森林抚育及项目经验、技术总结推广四项新建项目。”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项目负责人介绍。
站在城北区二十里铺西山片区一处较高的地点俯视,眼前的景色让人惊叹。 这里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梯田”,植树区呈阶梯状自下而上“攀”至山头。只见园林工人正在给苗木浇水、培土,那随风摇曳的树苗为这座曾经的荒山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再细看每一级阶梯,山地被均匀地分成若干个方格,仿若镶嵌在西山上的棋盘。
突出重点打好生态建设“制胜牌”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近年来,“高原绿”已然成为打好西宁市生态建设的“制胜牌”。
在项目建设中,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坚持造林工程与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同时规划的原则,于2017年4月通过招标实施水利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00万元,工程建设期为一年。在省城的城中区总寨东山片区、城北区二十里铺西山片区和城东区泮子山片区三地,建设泵站2座,蓄水池27座,沉淀池1座,滴灌系统1套,主管网铺设3405米,简易道路45.6公里。设计分别通过滴灌和浇灌两种方式使区域内14300亩绿化面积的林木得到适时灌溉。
据了解,在项目前期,该项目办组织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深入实地勘察。同时,与项目造林专家共同制定了造林技术指南和造林监测指南,确定划分了山脊、凹面、凸面、坡地、平地五个立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地形做出了不同树种选择。其中,阔叶13种、大乔木7种、小乔木5种、常绿乔木6种、花灌木7种。
走进城东区泮子山项目点的山洼处,记者看到,一片长达二十余米的紫叶稠李实验林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茁壮。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走在泮子山上,苍翠的油松,吐绿的杨树,挂有毛茸茸果实的山桃,时近时远。此时,深绿与浅绿、翠绿与紫色的相互映衬下,处处生机盎然。
灌溉是造林前期重要保障措施。“为了浇灌山上苗木,仅西山片区就修建了蓄水量达4000立方米的三个蓄水池,来满足苗木用水。”西宁盛泰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启春介绍说,“现在你看绿化的效果确实好,山上空气也好,以前我们到山上来的话,根本看不到这么绿的山,这么多的草。现在,已经呈现出处处都是绿树、山花装点的景观。”
“近自然造林”理念彰显千年秀林魅力
在省城西宁城中区总寨东山片区,满山坡郁郁葱葱。山杏、河北杨、云杉等树苗错落有致,以一种特殊的混交方式栽种。
据德国促进贷款西宁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负责人介绍,与一般造林不同,德国促进贷款绿化项目造林践行的是“近自然造林”理念。
何谓“近自然造林”该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千年秀林,这个概念不是指每一棵树都能活1000年,而是通过近自然森林的抚育、管护,促使其产生较强的自我更新、自我演替能力,形成一个生命力和包容性都极强的生态系统。一棵树的寿命可能只有几十年,但自然演替出的‘树子树孙’能够不断繁育,在后续经营管理中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通过各区县购买社会服务,从而让森林获得长久生机和活力。”
在该项目实施点可以看到,林中的树种非常丰富,有油松、山杏、青杨雄株等,小块状造林丰富了小地块的树种。记者了解到,在“近自然造林”模式实施中,西宁市林草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习、借鉴当前世界中先进的德国“近自然造林”模式,进而打造““千年南北山秀林”。
其中,该项目办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造林地的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主要标准和指标,将造林地划分为七种立地类型,设计了13种造林绿化模式,坚持树种选择多样化、景观配置园林化、科技造林普遍化“三化”原则,营造生态景观林由原有的十几种增加至二十多种,科学设计三处造林点的景观设计主题,将项目区按不同区域不同地貌,配置不同的主题树种,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特点,并大力采用和推广实用造林技术和适应本地区特点的优良品种。
特别是在“近自然造林”中,首次采取参与式规划理念,使项目区农民通过自愿的方式来参与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居民和市民意见,明确景观方向,确定三处造林地在树种选择上侧重点不同,营造不同季节的景观效果。如,城中总寨东山造林地的主景以山杏为宜;城北区二十里铺西山造林地可种植柽柳和大面积的一年生或多年生的野生花卉;城东区泮子山造林片区打造以山桃等粉色花系为主的小乔木类观花观果景色,配置观果、观花、观叶等植物,丰富其森林色彩性、植物多样性,配置植物总量不超过20%。
2020年2月,该项目复工建设。据统计,一年多的时间里,新栽植面积2100亩、补种补植1500亩、用工4.8万余工日,新栽植18.8万株、补种补植9.1万株。其中阔叶树17.4万株;针叶树8.9万株,花灌木2.7万株。按照“近自然造林”理念,适地适树原则,2020年新增“红花岩黄芪”“四翅滨藜”等耐旱、耐盐碱地被植物9万余株。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现如今,西宁南北山的生态巨变,使西宁周边的“小气候”得到改变,用西宁市民的切身感受说:风沙少了,雨水多了;天蓝了,山青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了!省城市民充分享受到了南北山的绿化成果。
如今,绿色,已成为西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绿色,已成为西宁一张靓丽的名片。未来,西宁将继续探索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