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青海湟源:以“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陈明菊
2021年08月02日10:4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前滩村地处脑山地区,稳定就业难、长期致富难的忧虑一直是这里的大问题。”说起以前的日子,西宁市湟源县前滩村第一书记闫变用叹了口气。前不久,随着湟源县现代牦牛产业生态园项目落地,前滩村的大问题有了答案——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农民也成了股东坐享分红收益。

放眼整个湟源县,类似前滩村的事例比比皆是。发展全域旅游,吸引市民下乡;盘活非遗文化,吸引能人回乡;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企业兴乡……当前,湟源县“三乡工程”进入发展快车道,各个项目红红火火,人人都为家乡产业兴旺添砖加瓦。

整合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火

“土屋离落陈旧迹,小镇鳞次悦人心。”

湟源县二十四个庄廓。人民网 陈晶摄

走进湟源县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的示范点,屋顶墨蓝色的光伏板是农村追求绿色低碳最生动的实践;土夯墙、生土砖、藏族挂毯是湟源县打造“农字号”特色小镇的物质体现……湟源县二十四个庄廓的负责人尚洪杰指着一排排别墅介绍道,“二十四个庄廓积极探索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逐步打造成为湟源县“三乡工程”样板地,助推乡村振兴。”

2013年,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村被列为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周边脑山地区的685户逐步搬迁到兔儿干集镇南侧开启新生活。而北侧占地100亩,集文化、产业、旅游、生活于一体的二十四个庄廓院,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勾勒兴旺发达、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二期项目已规划落地,我们打造的不是小范围旅游,而是带动附近村庄共同发展,也在不断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湟源县二十四个庄廓的负责人尚洪杰表示,按照产、城、人、文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以日月山文化为背景,以旅游服务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产业为目标,深度挖掘和整合日月山周边各类资源,最终实现宜居、宜创、宜业、宜游、宜享的日月小镇,前景可期!

七月暖阳映山红,“日月风情小镇”乘着“三乡工程”的“快车”,开园迎客……

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湟源县池汉宏发家具建材市场。人民网 陈明菊摄

“我们村人多地少,如何整合资源盘活土地,当时的的确确难住我了。好在我们顺利搭上了“三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快班车’,有了贴息贷款金融支持、创业补贴、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政策支持,企业兴乡的路子我们将继续走宽走平!”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党支部书记何宗先,望着村子对面的池汉宏发家具建材市场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框架的持续扩大,湟源县城建设不断向外、向西延伸。池汉村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明显。2018年,池汉村商贸物流园区全面建成运营。

田广花的丈夫正在整理货架。人民网 陈明菊摄

“以前东奔西走打工难,如今铺子开在家门口,老人孩子都能顾上。”田广花两口子在自家蔬果店里忙活着,直言:“对面的物流园发展起来了,整条街面的商铺几乎被带活了。我们盘算着再扩一下规模。”与此同时,正在物流园的洗衣车间女工张桂花是附近村子的人,她说道:“按月拿钱,朝九晚五,我终于过上了上班的生活,这都得益于家门口的产业园。”

“说白了我们就是靠‘收租’壮大村集体经济,仅去年就增收123万。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产业园带动本村村民辐射周边村子一同增收致富。”何宗先说,但是这份收入放在实现全村小康社会上,就少之又少。

池汉村商贸物流园区的扶贫车间内忙碌的女工。人民网 陈明菊摄

“带动毛脑村脱贫致富,每年给予3万补助、给全村500余名老年人发放近15万补助、大学生教育资助60余万、给卫生队发放9万左右工资……盘算了一下,支出范围广但收入渠道单一。 我们还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周边村庄村民踏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池汉村商贸物流园区把村民带动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接续乡村振兴。

能人回乡,带着乡亲致富奔小康

丹噶尔皮绣,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何在传承中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丹噶尔皮绣公司总经理李永清用行动给出答案。

参加展览的皮绣成品。人民网 张皓芃摄

李永清是湟源县人,2007年她与朋友共同打造了湟源县首家集研发、培训、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皮绣公司——丹噶尔皮绣公司。

“挖掘技艺能人,传承非遗文化,盘活皮绣特色文化产业说起容易做起难。”李永清说。“三乡工程”正如“及时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把工厂开到村里,技艺传到手里,让致富丝线连起妇女就业新渠道。”李永清介绍道,公司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的培训模式。多年来,已培训皮绣技艺人才近三万余人,有效的帮助城镇下岗、失业、残疾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脱贫致富。

绣娘杨秀琴见证了我们公司的壮大,也学到了一手的技艺,更是这门技艺的受益者。“从一个零收入的农妇成为一名非遗传承者、致富带头人,放在3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杨秀琴说,如今,自己走村入户、进校进企传授技艺,身份变了、收入变了、人生价值都跟着变了。

今年召开的湟源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湟源县将立足三乡工程,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振农村经济活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

“十四五”期间,“有质量、显特色、传文脉、提品位”的湟源新农村,必将惊艳绽放。

(责编:刘沛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