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恰是百年最芳华

——青海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工作巡礼

王晓东、祁莉娟
2021年07月09日08:48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到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从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到物阜民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撼天动地、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伫立高原极目远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国大地尽是锣鼓欢腾、歌舞蹁跹,好一派喜悦欢庆的景象。目光聚焦于脚下的这片热土,青海592万各族儿女满怀深情、颂歌向党,全省文艺界吹响“集结号”,用光影映初心、挥笔墨书忠诚、载歌舞感党恩,将回望红色历史的尊重和感动,连同对新时代的关切和歌颂,向党的百年华诞深情献礼。

高扬主旋律 永远跟党走

热烈、感动、共鸣,献礼建党百年的主旋律舞台,永远跟党走的铮铮誓言响彻耳畔,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创新思维着力展现新时代文艺的特色与魅力。

高原大地,红旗猎猎、红歌飞扬——6月27日,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嘹亮歌声中,青海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在西宁市新宁广场拉开帷幕。演出以“永远跟党走”为主线,由序、《梦想起航》《不忘初心》《新的天地》和尾声五个部分构成,三个篇章徐徐展开、层层递进,融汇深情、真情、豪情,在一首首动听的歌声中,展现出在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意气风发、砥砺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景象。大会以合唱为主要展演形式,穿插独唱、联唱、舞蹈等艺术形式,参演人员精神饱满、豪情满怀,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互动呼应、歌声嘹亮、掌声雷动,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承担此次演出任务的既有专业文艺工作者,也有社区文艺爱好者;既有部队官兵代表,也有大中小学生,他们在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铿锵旋律中,诉说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炽烈感情。瞧,《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在灿烂的阳光下》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展现出各族儿女满怀豪情拥抱新时代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向往》《走在小康路上》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响了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青海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豪迈情怀和对伟大祖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无限憧憬。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5月19日,青海省第二届原创舞蹈大赛在青海大剧院完美落幕。作为青海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赛共分为专业组、群文组、院校组、少儿组四个组别,通过初审、复赛、决赛3个环节,38个优秀舞蹈作品从百余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选手们用舞蹈表达和讲述精彩故事,用文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青海故事,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在全省上下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喜迎建党百年华诞的喜悦氛围中,青海省优秀文艺作品竞相“走出去”,喜报频传。京剧《生如夏花》、舞剧《大河之源》、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大河之源》受邀赴京演出;现代京剧《生如夏花》荣获第九届“黄河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秦腔现代剧《湟水河畔》亮相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并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组验收;传统藏戏《意卓拉姆》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精品剧目,带着“青海制造”的标签,频频登上国家级舞台,娓娓传递青海大美的生态风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新青海精神。

电影党课 光影里的百年党史

“这是一堂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课,通过感人肺腑的光影故事,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5月17日,“永远跟党走”青海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启幕仪式在西宁举行。

《董存瑞》《离开雷锋的日子》《钱学森》《杨善洲》《攀登者》……一批由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精心选取,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的优秀国产影片重新亮相大银幕,广大干部群众在光影中感受百年大党的磅礴伟力,通过电影党课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

启幕仪式上,影片《钱学森》把来自省直机关各单位党员代表近200余人带回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观影过程中,大家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影片精彩的情节中。

“将党史教育课搬进电影院,让我们得到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优良作风,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观影结束后现场观众眼眶湿润,动情地说。

一块白色幕布、一台电影放映机,在夜色的笼罩下,时光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青海省各地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中,依托公益电影“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的优势特点,创新性开展电影党课,进一步发挥电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殊作用,用光影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百场电影下基层”“百部千场红色革命电影进基层”“优秀党史电影进百村”品牌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被不断拓展延伸。据统计,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活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放映15000余场,观影人数近130万人次。

一部部红色电影讲述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过去条件是那样的艰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过上了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今天的日子越过越好,都要感谢共产党啊!”观影群众如是说。

百姓舞台 群文“朋友圈”越来越广

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景区,从军营到厂矿,总能看到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的身影,伴随着“学党史、感党恩、惠民生”演出活动的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以“红色文艺+党史讲述”的形式,陆续为基层群众提供近千场文化大餐,通过编排歌舞、小品、曲艺等接地气、有生气、冒热气的文艺作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基层,“零距离”地为百姓献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如何让更多群众体味到文化大餐的“色香味”?带着这样的思考,西宁市文化馆在文艺宣传中主动创新宣传模式,运用文化艺术媒体融合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提升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社会影响力。线下鼓劲,以建党百年为主线,用群众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自编自导百姓身边事、民俗民风、非遗传承、时代楷模等内容,创作出一批叫得响、暖人心、聚民心的文艺作品。结合大众喜爱的“接地气”文艺表现形式,举办广场舞大赛,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通过“百团广场舞”的表现形式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线上添彩,新媒体视频资源点击播放近2万人次,省市电视媒体、学习强国、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宣传报道40余期。

执笔歌盛世,翰墨颂党恩。满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党的恩情比海深”百名书法家百米长卷暨“党是阳光我是花”百名少儿百米长卷创作活动6月20日在青海省美术馆拉开帷幕,全省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代表与少年儿童一起用手中的笔,以书言志,书写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

青海省博物馆创新形式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企业系列活动近百场,讲述青海故事,传播青海文化,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活力,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与此同时,青海省群众自发组织创办的各类民间文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他们在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湟中区云谷川皮影队结合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保护、党史学习教育等,编排系列特色节目走进慕容古寨景区、云谷川印象小镇,以皮影《清正廉洁中国梦》《优秀楷模尕布龙》等剧目,为市民、游客在旅途中上了一堂红色党课。

海东古湟民间艺术社编排的平弦《百年华诞学党章》、道情《万民跟党齐奋战》等,把党史知识融入“土唱腔”,用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曲艺形式,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干部群众欣赏精彩文艺演出的同时,体验到更鲜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

红色文艺 走“新”走“心”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有无数红色文艺经典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些作品以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点燃了干部群众精神的火光。它们扎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赋予了中国传统文艺形式鲜明的时代品格和亮丽的东方色彩。

革命题材大型秦腔现代剧《红梢林》在青海的成功上演便是红色文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的生动实践。该剧反映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贫苦民众走上革命道路,从1932年秋开始在照金苏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台上,布景逼真,情节跌宕,一幕幕场景,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演绎着革命先辈的种种艰辛和不易,歌颂和弘扬着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台下,观众屏气凝神,全神贯注,重温历史,感恩美好生活,体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西宁市党员干部在观看演出后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今后将认真学习党史,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着各自时代的英雄。大学生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在舞台上书写“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传奇——4月27日晚,话剧《永怀之歌》在青海师范大学开演,剧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在《赤子归时抵百师》一幕中,郭永怀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剧情跌宕起伏,情感表达直抵内心。“当我看到郭教授拒绝留美,大声说出对祖国的热爱时,我的内心澎湃不已。郭教授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高二学生看完话剧后激动不已。

剧目呈现出221基地的场景,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但科研人员要克服物资的匮乏、气候环境的恶劣,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了新的人生思考:何以报国,惟有奋斗图强,惟有知党史、报党恩、永远跟党走。

繁花满园 献礼文艺作品佳作迭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青海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主题、选好题材、讲好故事,一批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推出。

多角度、立体化、全景式展现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跑马溜溜的云上》,在电视和网络一经播出,便收获亮眼“成绩单”,凭借独到的视角和唯美的画面迅速受到电视观众和网民的持续关注,线上线下形成观看热潮,全国观众被国家公园的美景震撼,纷纷为国家公园点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点赞。与此同时,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一江清水向东流》,舞剧《大河之源》,纷纷将视野聚焦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青海省文艺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力量。

青海文艺的百花园里,与舞台、电视艺术一同散发沁人芳香的还有文学艺术,《中国梦·青海故事》(第三辑)便在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瞩目之下付梓出版,翻开这本承载着无数梦想的书籍,每一个普通的“我”,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与故事,每一行文字、每一处标点串联起大国小家一个个熹微梦想缘何得以实现,记录着江源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谱写出各族儿女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美丽诗篇。

在这场以文咏志、用艺传情的创作中,还有全方位展示青海解放,深刻揭示“青海平则西北宁、昆仑定则天下安”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定昆仑》,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创作蓝本,为建党100周年深情献礼的电影《我和我的青海》《牧民省长尕布龙》,有以“青绣”为主题,创新艺术手法,展现河湟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新编青海地方剧《绣河湟》……此外,还有一些文艺作品仍在悉心打磨之中,以期用最饱满的姿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历史辉映未来。在对红色历史的追忆中,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在传承;历史照亮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江源各族儿女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在新的起点上,向着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本文图片均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管理)处提供。

(责编:陈晶、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