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托起 农牧民致富希望

王湘琳

2020年06月30日10:49  来源:青海日报
 

  6月20日一大早,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马格勒村畜牧业合作社里,村民叁保娴熟地给牦牛挤完奶,将牛群赶往牧场,村民们忙着搬运草料、清扫圈舍……

  3年前,因缺乏劳动技能、没有经济来源,叁保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可以拿到1600元的劳务收入。而且,因为入股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

  叁保家的变化,是班玛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壮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班玛县养殖、种植等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从单一生产环节到产销一体联合经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以村为主,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助推精准脱贫、辐射带动藏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家的草场和牦牛全部折股量化到合作社了,省时省力,比自家散养划算得多。”村民更达高兴地说。

  马格勒村属于纯牧区,以前村民经济来源以畜牧业为主,再加上闲时到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年到头收入甚微。2013年7月合作社成立后,全村建档立卡户41户177人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依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坚持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开办了便民超市、畜产品销售、炒面加工等产业,通过各产业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形成了以点带面良好发展的势头。2017年合作社成为全省试点之一。

  “这种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将牧户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家利益联动起来,共同参与到集体化、规模化经营中。”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华多说,合作社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而且在入股和分红等方面都有倾斜照顾政策,一方面增加贫困户的分红收入,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他们稳定增收的渠道。

  住在草原牧场上的马格勒村贫困户更达,除了放牧,没有其它技能,一家人生活困难。生活的转变发生在2017年,她家被纳入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他卖了牛羊,搬进了新家。

  离开生活了40多年的牧场,不再养牛放牧,今后家里的生活该怎么办?

  搬进去没几天,村干部就给他带来了好消息,鼓励他入股到马格勒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当时这家合作社已成立4年,以发展牦牛种公牛培育、藏牛羊育肥等为主。

  入股?更达头一回听说这个新词。村干部告诉他,可以用当地政府提供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自己不用花一分钱,每年合作社会固定分红,至少800元。更达心里嘀咕,啥都不干就给钱,有这样的好事情吗?

  “对贫困户来说,绝对是好事,对我们合作社来说,也是解决发展资金问题的好办法。”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华多说道,“牦牛种公牛培育投入大,体格大、品种优的顶级种公牛一头价格甚至达到近5万元。现在我们吸纳了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带着贫困户一起发展,盈利后大家共享成果,是双赢。”

  现在,更达的孩子正在上中学,村里给他安排了每年能收入8000元的公益性岗位,加上分红收入,他和儿子的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这都是班玛县推进牧区改革、培育牧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好处。

  去年的马格勒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东分红大会上,现场共为96户入股农牧户发放收益分红资金293505.80元。合作社一头连着牧民,一头连着市场。牧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更好地搭起这座“过河桥”?

  “以市场定产业、做好产销对接、提供相关服务。”马可河乡党委书记李加才让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李加才让介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多方考察调研,与省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同时,还搭建从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的服务链条,保证了牦牛的品质和销量。

  “合作社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带动。”李加才让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附近牧业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发动牧户将土地向基地入股,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牦牛养殖产业,牧户既有劳务收入也有入股分红,激发出更大的生产积极性。

  走上“抱团致富”路,合出幸福新生活,在合作社的牵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班玛各族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