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贫困 迁来幸福

王湘琳

2020年06月30日10:48  来源:青海日报
 

  盛夏时节,果洛藏族自治州却依旧大雪纷飞,从大武镇驱车300多公里,记者来到班玛县马可河乡则达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藏式小楼、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还有搬迁群众的笑容。

  “进来坐坐,喝杯奶茶。”30岁的牧民角角热情地将大家领进新家。80平方米的房屋宽敞明亮,住着一家4口人。房子装修风格简单而温馨,电视、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配置齐全,他们一家俨然已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说起自己的新房,角角赞不绝口:“以前在山上生活困难,交通不便,看病、上学、打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安置点,幼儿园、医院都在附近,挣钱的门路也好找多了。作为村里的草管员,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媳妇平时在附近干零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角角是马可河乡则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这两年国家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2018年实现脱贫。“易地搬迁之后,我们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并且每年能分红1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角角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

  昔日的则多村坐落在平均海拔3900米的沟谷地上,距离县城60公里。牧民群众依山而居,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艰苦。2016年则多村实施易地搬迁,2018年群众入住安置点。

  马可河乡党委书记李加才让介绍,2016年全乡重点实施了则多、则达两个村的39户173人易地搬迁,2017年实施了则多村、马格勒村的57户169人易地搬迁。近年来,马可河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各类培训和服务,让安置点与产业融合配套发展,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使搬迁群众尽快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易地搬迁,改变的只是贫困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马可河乡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在马可河乡的藏服加工厂,村民满措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笑着说:“政府想得真周到,为我们搬迁户免费开展了统一的技术培训,让我学会了缝纫技巧。原来是靠天吃饭,现在靠技能赚钱,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马可河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则达村村民桑多说:“合作社距离搬迁安置点很近,我自己家的土地以流转形式入股,每年能分红2600元左右,自己还学了点技能,在合作社打工,虽然是季节性,每年还能挣6000多元的工资。

  李加才让说:“今年,班玛县投资400万元修建了牦牛养殖基地,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则多村东格尔木雕加工厂,至今累计销售藏式家具500余套,营业额达90余万元,纯利润达15余万元,大大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增收路子,搬迁群众致富有了门路。”

  近年来,班玛县坚持“搬迁入住一户、产业培育一户、稳定脱贫一户”的思路,对所有易地搬迁户根据劳力情况进行分类,建立劳务档案,通过资产收益扶持一批、规模养殖带动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服务就业解决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光伏扶贫发展一批等措施,努力使每户搬迁户有一个增收产业,每户贫困户有一人就业或务工经商,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虽远离了世代放牧的草原,搬到乡镇享受更为便利生活的牧民们,凭借勤劳的双手,正一步步脱离贫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